以綠營城,以水潤城。市政府近日印發《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繪就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路線圖”,明確“時間表”,著力打造“藍綠交織、山河輝映”的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按照《規劃(2021—2035年)》,鄭州市將充分發揮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示范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一條河南特色的森林城市鞏固提升高質量發展路徑。以點帶面,推動形成面上更大發展帶動效應,促進鄭州與周邊城市的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帶動周邊、輻射區域、聯通城市群的建設格局。
發展目標“三步走”。近期目標(2021—2025年):到2025年,山河輝映生態基底逐步成型,大都市區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的生態網絡基本形成,科學綠化水平明顯提升,優質生態服務能力逐步增強,中原生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美麗鄭州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評價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森林城市建設得到有效鞏固。
中期目標(2026—2030年):到2030年,山河輝映生態基底基本建成,大都市區核心城市生態面貌更加靚麗,區域生態建設一體化水平穩步提升,優質生態產品有效供給,人居環境品質得到顯著提升,中原生態文化得到繁榮發展,評價指標大部分超過或優于國家標準,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遠期目標(2031—2035年):到2035年,區域一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全面建成,森林、濕地、流域、農田、城市五大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新型城鎮發展質量、環境綜合競爭力處于較高水平,優質生態產品持續高效供給,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建設目標,基本建成“藍綠交織、山河輝映”的中原森林城市群“綠芯”。
構建“一河一山、兩區兩城、多廊多點”發展格局
為生態版圖擴面,不斷增厚鄭州“綠色家底”。《規劃(2021—2035年)》明確,基于鄭州地區山、水、林、田等生態要素,以現有空間格局為基礎,以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為重點,努力構建“一河一山、兩區兩城、多廊多點”的鄭州國家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格局。
一河一山:“一河”為黃河生態保護屏障,“一山”為嵩山生態涵養高地。黃河、嵩山作為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山河生態基底,是鄭州藍綠空間的代表、城市生態的屏障,守護黃河嵩山,構筑生態格局。
兩區兩城:“兩區”為西部自然山水體驗區、東部林田共生示范區,“兩城”為鄭州主城區核心森林城、鄭州航空港區新興森林城。“兩區”“兩城”是鄭州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主體,主要推進城鄉一體化森林建設,分類側重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區域空間格局。
多廊多點:“多廊”為道路、河流形成的綠色廊道,“多點”為縣城、鄉鎮等城鎮森林建設節點。“多廊”主要開展以森林濕地為主的生態廊道建設,加強河流濕地保護。“多點”主要將森林城市建設向縣城、鄉鎮和村莊延伸,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推進城鄉綠化聯動、整體提升。
讓錦繡山河造福群眾
目標已定,重在落實。《規劃(2021—2035年)》圍繞生態基底、增加綠色空間、和美鄉村、生態廊道網絡、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等,明確重點任務與建設內容。
塑造山河輝映生態基底。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按照“西部山水觀光區、中部城河融合區、東部濕地修復區”建設要求,通過邙嶺生態休閑帶、濱河生態觀光帶、城市生態景觀帶、田園生態風光帶的建設,打造邙嶺森林化、大堤景觀化、城市田園化的景象。發揮濕地涵養水源、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多樣性的生態功能,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廊道。
營造藍綠交織大都市區。重點建設和提升由西三環、南三環、北三環以及中州大道圍合的生態休閑環。對已綠化道路兩側林相進行提升,形成3至5個層次的綠化景觀帶,建成連片大色塊、多色調的森林生態景觀,打造防護功能齊備、景觀層次豐富、色彩搭配和諧的內部生態休閑環。同時,重點建設由城郊大型遺址公園和郊野公園串聯而成的生態文化環。利用現有林木植被,進行合理改造和藝術加工,構筑多層次、多功能、多類型,綜合效益顯著的城市森林生態屏障,打造集休閑游憩、科普教育、景觀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文化環,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打造林田共生美麗鄉村。以鎮區主要出入口綠化為重點,建設規劃合理、綠量充足、配置自然、感官舒適的標志性主題景觀綠化林帶。在鎮區周邊打造綠色喬木、彩葉樹種和花灌木協調的田園自然景觀,創造優美的鄉鎮綠色屏障,逐步形成“林在村鎮中、村鎮在林中”的鄉鎮景觀格局。
構建互聯互通的廊道網絡。以市域內主要道路、河流水系為骨架,按照“非農化”“非糧化”要求,以路邊、水邊、田邊、村莊邊等為依托,打造水相連、路相通、林相接的互聯互通的生態廊道網絡。開展賈魯河—隋唐大運河故道沿線兩側景觀改造提升,優化生態林結構和功能。突出賈魯河、隋唐大運河文化特色,融入文化元素,補充文化景觀節點,推動生態文化、休閑娛樂等一體化發展。
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以生態游憩空間建設、城鄉綠道網絡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體驗服務提升等為切入點,通過增補游憩綠地、構建城鄉游憩廊道、優化游憩服務設施等舉措,開展觀花、賞葉、負氧離子等森林游憩環境監測預報,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生態服務。著重建設和提升以森林休閑、健康養生為主題的大型生態休閑游憩空間。在森林環境中增加有氧體驗區域,布設游步道和登山步道等設施。以生態展示和生態體驗為主題,注重展示各類休閑場所的鄉土植物、自然生態系統特色和服務文化內涵。結合黃河國家綠道鄭州示范段建設工程,完善步行和自行車廊道建設,配套休閑驛站、汽車營地等。在滎澤古城、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等特色路段建設濱水、山地、歷史文化、田園等趣味主題綠道。高質量構建“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休閑生態系統。
傳播展示中原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場所、發展綠化和花卉會展、推進全民自然教育、開展森林生態文化活動,打造“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運河文化之美”的展示窗口。重點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展示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起步區)、通濟渠文化主題展示區(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滎澤古城文化主題展示區(滎澤古城)和大河村文化主題展示區(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項目。謀劃“大運河片區文旅產業帶”,建設黃河謠文旅小鎮、滎澤古城文旅融合項目、黃河灘地公園等特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