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邊口岸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 面臨的機遇
1.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2018年, 我國批復建設海南自貿區并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舉辦進口博覽會、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一系列事實表明, 我國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沿邊口岸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對沿邊口岸、沿邊地區的開發開放也日益重視, 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2.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隨著“一帶一路”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加快實施, 東興口岸與周邊地區及越南的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為口岸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加快。當前正處于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前夕, 科學技術創新呈噴發之勢, 一批新業態新動能加快發展, 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為沿邊地區主動承接產業轉移, 利用我國技術、管理優勢, 結合越南豐富的勞動力, 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 面臨的挑戰
1.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當前, 我國周邊外交總體良好, 但是,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 影響力不斷加大, 同時,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影響, 越南對我國存在著一種矛盾心理, 一方面想搭乘我國發展快車, 另一方面又抱有疑慮。這使兩國關系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影響了雙邊經貿往來進一步深入發展, 一些跨境合作項目推進較慢。
2.口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中越兩國1347公里陸地邊界線上分布著7對國家級陸地邊境口岸, 分別是廣西東興、憑祥、友誼關、水口和云南河口、天保、金水河, 雖然各個口岸各具特色, 但也存在一定的功能重疊、產業同質現象。隨著各口岸改革創新和產業發展力度不斷加大, 各口岸之間在招商引資、物流組織等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3.越南快速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隨著越南“革新開放”政策的不斷實施, 越南正逐漸深度融入全球市場, 憑借廉價的勞動力、穩定的政府政策和規模較大的本地市場吸引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資本前來投資。越南快速增長的外國投資和加快發展的加工制造業, 將對想通過跨境勞務合作優勢來發展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沿邊口岸產生一定的沖擊。

廣西加快沿邊口岸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聚焦跨境經濟合作, 推動沿邊產業升級發展
沿邊口岸經濟發展層次不夠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產業支撐, 圍繞口岸延伸的產業鏈較短, 尤其是加工制造業發展不足。因此, 要緊緊圍繞推動跨境合作產業發展, 加快推進沿邊產業園區建設, 尤其是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 按照“前店后廠”模式, 以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帶動其他園區出入境加工制造業加快發展。一要遵循“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 在規劃設計、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與越方溝通, 爭取達成更多共識。二要做好產業發展定位和規劃布局, 圍繞中越北侖河二橋口岸, 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三要加快園區基礎設施, 尤其是標準廠房建設, 為企業入駐提供保障。四要加強政策研究, 爭取特殊的政策支持。五要理順跨境經濟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
(二) 推進政策創新優化, 加快互市貿易轉型升級
互市貿易轉型升級的關鍵是能夠實現落地加工, 要繼續加大力度推進“互市+落地加工”發展。一是積極與聯檢部門溝通, 加大力度爭取國家明確互市進口商品進入內地流通的合法地位。二是爭取海關部門對相關政策進行修訂和優化, 取消互市稅收優惠政策僅適用于毗鄰國家商品的限制, 允許第三國商品享受邊民互市貿易稅收優惠政策;爭取修訂互市貿易負面清單以擴大邊民互市貿易商品類別, 增加邊民收入, 保障互市貿易加工原料來源。三是爭取批復開通楊屋邊民互市貿易點, 加大力度完善互市點基礎設施, 提升互市貿易便利化。四是進一步完善跨境勞務合作機制, 增強務工邊民組織、培訓、委派等相關工作創新, 為互市貿易加工企業提供用工保障。
(三) 融入陸海通道建設, 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加快建成防城港至東興高速鐵路、國門大道、馬路至峒中二級公路。積極推動東興至峒中高速公路、南寧吳圩經上思至峒中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盡快推進東興-越南下龍高速公路、東興-芒街-下龍-河內等跨境公路等項目建設, 不斷完善沿邊互聯互通基礎設施, 形成海陸聯動的交通運輸格局, 夯實沿邊產業發展基礎。
(四) 加強口岸能力建設, 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
進一步加強口岸聯檢設施和智慧口岸建設, 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 一是高標準建設中越北侖河二橋口岸, 盡快建成口岸綜合服務區國門樓、驗貨場、口岸信息化工程等項目, 加快實現口岸正式通關。二是進一步提升通關智能化水平, 擴大自助通關比例, 向科技要人力、要效率, 提升通關便利化。三是加強與聯檢部門溝通對接, 結合口岸聯檢部門機構改革, 爭取增加人員配備, 進一步通關流程進行優化, 壓縮通關審批環節, 提升通關效率。四是推動聯檢部門對互市貿易主體認定、運輸工具備案、互市貿易申報、監管部門查驗和放行等手續進行流程優化, 在互市區深化海關、邊防檢查及交通運輸、海事等部門的“三個一”合作模式, 推動沿邊地區國家查驗單位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和信息互換, 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五) 加強沿邊改革創新, 不斷優化沿邊營商環境
對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城市、邊境旅游試點區等國家級戰略平臺進行整合, 找準立足點和出發點, 依托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大膽進行改革創新, 將國家戰略優勢轉化成為發展優勢, 強化服務意識, 綜合施策, 多管齊下, 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 吸引企業前來投資。研究設立沿邊產業發展 (創業投資) 基金, 吸引投資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 以股權投資、直投、獎補等多種靈活方式, 專門投資于沿邊地區加工制造業、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和旅游業。發揮跨境勞務合作優勢, 為入駐企業在用工、培訓及外籍員工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 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解除企業后顧之憂。
(六) 依托國家戰略平臺, 積極爭取更多傾斜支持
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疊加優勢, 加強與國家、自治區相關部門匯報對接, 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更多的支持。一是進一步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積極參與, 利用國家戰略平臺優勢先行先試或者向上爭取支持。二是對各類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分析, 按難易進行分類, 從易到難, 逐項落實, 推動國家支持政策發揮實實在在的效益。三是爭取更多的國家戰略平臺落地實施, 包括爭取中越兩國盡快簽署跨境經濟合作區共同總體方案, 積極研究申報沿邊口岸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
(七) 立足對越溝通交流, 打造沿邊對外開放高地
進一步完善與越方溝通交流和會晤機制。一是按照“民心相通”要求, 進一步加強中越民間友好往來, 以交流消除誤解, 增進了解, 為國家周邊外交戰略服務。二是依托邊境旅游試驗區, 將中越間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拓展為旅游項目, 以中越共同演出、共同舉辦文娛項目為途徑加強中越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轉變職能, 對越溝通交流, 既要服務于促進商品服務貿易往來, 也要服務于投資往來, 既要促進中國企業商品和服務出口, 也要促進商品和服務進口, 更要促進中國企業對外投資, 服服務務國國家家““一一帶帶一一路路””建建設設。(來源:朱華麗)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