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年確定江蘇、河北、山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中央財政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支持試點工作。
“田園綜合體”的誕生,與目前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和文旅產業發展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是密切相關,作為一種新型產業的綜合價值,包括農業生產交易、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田園娛樂體驗、田園生態享樂居住等復合功能。那么,究竟什么是“田園綜合體”?要如何發展?有哪些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與其他產業之間又是一種什么關系?
今年端午假期,全國共計接待游客82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37億元。其中,旅游小鎮、城市街區集合文化體驗、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等具有多重旅游功能的地方備受游客青睞,成為端午旅游市場的亮點,且因兒童節臨近,家庭游、親子游占據主流,很多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去到鄉村、田野、莊園里去體驗生活。
2017年2月5日,“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田園綜合體”這個概念。
一、“田園綜合體”是什么?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田園綜合體,是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模式。
其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形成產業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通過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
其一,企業承接農業,就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其二,規劃打造新興驅動性產業——綜合旅游業,也可稱之為文旅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其三,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后,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所以也可以這樣描述,田園綜合體最終形成的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社區。因此,田園綜合體可以說是農業+文旅+地產的綜合發展模式。
二、如何建設“田園綜合體”?
以旅游為先導。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看似匱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需要匠心獨運的開發。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
以產業為核心。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應適當向田園綜合體布局。
以文化為靈魂。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的過程。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
以基礎設施為支撐。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后續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物流、人流、信息流,一個地方就無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溝通,鄉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無法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以體驗為價值。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后現代,人們對“從哪里來”的哲學命題已經無從體悟,田園綜合體通過把農業和鄉村作為綠色發展的代表,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以鄉村復興再造為目標。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階段,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后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人大量流出的過程和老齡化的過程、放棄耕作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三、“田園綜合體”有哪些發展模式
在田園綜合體中,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使傳統的功能單一的農業及加工食用的農產品成為現代休閑產品的載體,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
鄉村休閑旅游的元素非常多,包括山水自然及田園風光、古村古街與古建、農耕用具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民間小吃、民居老宅、鄉村風水文化、民間娛樂文化、民間遺產文化、農業勞作過程與農業生產過程等等。特別是近幾年比較火爆的鄉村“民宿“業態更是突顯其鄉村休閑功能。鄉村休閑旅游是一種綜合一體化的現代鄉村休閑旅游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游客來到鄉村之后,有休閑放松的項目,有參與體驗項目,有度假生活的項目,也就是能吸引人,能留住人。而田園綜合體包含的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正是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不可或缺的加分項目。
建設鄉村養生養老基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帶全覆蓋。
近來年,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加大,追求綠色生態美麗鄉村生活成為市民的一大時尚,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新鮮且無污染的食物、緩慢的生活節奏都是都市人追求的養生必要元素。
此外,鄉村休閑養老并不是單純地讓老人回到農村環境中去生活,而是在有優美鄉村環境的居所中為需要養老的人士提供一個全方位保障的生活場所,實現“快樂養生,健康養老。”
養老養生度假旅游是一種保持了最原真需求的休閑度假形式,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各個年齡段的消費群體都非常多。養生養老是一種產業,而度假產業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豐富的田園綜合體的產品則能豐富整個養生養老的過程,如生態環保的循環農業所生產的食物、農事體驗如采摘、園藝活動所帶來的樂趣等等。
培育宜居宜業的農業特色小鎮
一號文件中提及旅游部分的內容,其中重點指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和培育宜居宜業特色小鎮。即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支持各地加強特色小鎮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小鎮。
所以在開發農業特色小鎮項目時,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個鄉鎮的新型產業優勢,如果這個鄉鎮本身有手工藝、農產品土特產或文化符號等一些可以吸引人們來休閑旅游的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可以被傳播、采納、加工售賣的,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對這些地方產業特色或文化特色的一種再挖掘,充分展現文旅和休閑項目的魅力。正如創意農業以創意和文化加持,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田園綜合體”做的是田園旅游和鄉村旅游,它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種動力,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一、二、三產業,人居環境發展,使文化旅游產業和城鎮化得到完美的統一。因此,“田園綜合體”是與“旅游產業”相輔相成的存在,是分不了家的。
四、如何構建“田園綜合體”的產業體系?
田園綜合體的綜合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衍生產業四個層次的產業群,每個產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且它們互相支持、互相推動。
核心產業:田園綜合體顧名思義是以鄉村農業為主要載體的,在研發和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休閑農業旅游綜合體。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是特色農產品,包括它的生產和休閑活動。
支持產業:為支持農產品的生產和開發活動而開展的農產品研發、深加工、以及促銷等,包括一些企業群、金融機構、媒體運營機構。
配套產業:在休閑農業中,自然少不了休閑的配套設施,有旅游、餐飲、娛樂、培訓等方面。配套設施作為休閑農業的補充,為綜合農業提供便利,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衍生產業:衍生產業是一種創意產業,是投入創新和技術形成的企業群。比如鮮花莊園內的香精DIY制作,就是一種集創新和技術而成的衍生形產業。
結 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消費升級、景區發展升級、地產開發升級,整個旅游產業面臨大轉型大融合,“旅游綜合體”便是在此背景下萌生出的開發模式,成為中國旅游產業乃至區域經濟發展升級的主力引擎。與此同時,國民休閑度假需求進一步增長,內需擴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新型城鎮化與新型農業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田園綜合體”則橫跨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中國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兩個領域,將成為今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大方向。
田園綜合體,作為資源聚集的推進器、產業價值的擴張器、新型業態的孵化器、區域發展的牽引器、農民增收的助力器,將會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融入科技、健康、旅游、養老、創意、休閑、文化等豐富多元的維度,非常具有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