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河流域國家戰路的實施,濱州工業園區作為沿黃重點工業園區,承擔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重要發展機遇,但同時面臨諸多問題:一是水資源匱之,水生態環境治理困難突出;二是財政資金壓力大,流域治理總體投人不足、投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三是生態治理項目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造血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運營困難。
一、濱州工業園區EOD模式發展現狀
1.1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對重點區域每天開展空氣質量走航監測,對污染物追蹤溯源,針對重點污染源持續開展全面整治,發現問題,精準施策;制定重點區域揚塵治理方案,對重點區域通過安裝霧森系統,改善揚塵污染;實施北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率先在全市實現污水處理廠地表水V類達標排放,市控秦臺河斷面全年實現由劣V類到IV類水的越級跳。著力抓好“一廢一庫一品”和“兩易兩有”重點區域管理,對涉危廢重點企業實施駐點監管,列出問題清單,逐一督促整改。生態環境水平的提升,激發了生態環境的潛在價值,直接帶動了濱州工業園區高速發展。2022年,濱州工業園區GDP實現9.6%增長,在打造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生態治理與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新路。
1.2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形式多樣
提升污水處理標準,改善園區水環境質量。2020年,濱州工業園區投資2億元率先在全市開展北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工程總規模為11萬t/d,包括新建5萬t/d污水處理系統及采用“預處理+水解酸化+AAO+MCCR氧化+人工快滲+活性炭吸附+消毒”工藝的6萬t/d的污水處理系統,提標改造工程于2020年11月竣工投產,在全市率先實現污水處理廠V類達標排放,解決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外排水標準低的題。
探索水資源循環利用,解決工業企業用水指標難題。2021年,濱州工業園區開工建設北城———大唐中水回用工程,設計總規模5萬t/d,一期建設2萬t/d,二期建設3萬t/d。主要建設活性焦吸附池、輔助用房、回用水池和管網等,工程預計于2023年底完工,解決了大唐熱電循環冷卻水過度依賴工業自來水的問題。
污水管網升級改造,源頭解決污水處理不足問題。2020年,濱州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園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新建2座污水提升泵站及污水管網6038m,項目符合中央環保資金入庫條件,申請中央環保資金1236.88萬元,解決了地方財政環保專項資金不足的困難,項目于2019年5月開工實施,2019年12月項目竣工驗收,建成以后,濱州工業園區現狀建成區域內排水體制全部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率達到100%。推進自然生態治理,減輕斷面改善壓力。2014—2016年,濱城區先后建成了秦臺河人工濕地凈化工程一期與二期。其中一期位于秦臺河梧桐七路至永莘路右岸,采用穩定塘+水平潛流濕地+表流濕地工藝,處理規模15000m3/d;三期位于秦臺河永莘路至英賢橋兩岸,采用沉淀池+水平潛流濕地+表流濕地工藝,處理規模15000m3/d。工程實現了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的目標,出水能夠達到地表V類水出水標準,對于秦臺河斷面水質改善有極大作用。
1.3生態環境內在價值穩步提升
濱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治理效果顯著,提升了園區生產生活空氣、水等外部性條件。空氣優良率的增加,水環境質量的穩步提升降低了園區企業生產成本,再生水利用工程一項為大唐熱電每年輸送再生循環冷卻水5萬t,預計年節省成本1000余萬元。
生態環境的改善,其潛在價值得以外部化,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2022年,濱州工業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1%,污泥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循環利用項目、秦臺河區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10萬t/a碳四綜合利用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工業園區,為工業園區生態環境治理后續運營提供了可靠保障。
1.4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運營平穩
2020年11月,北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竣工投產,提標后污水處理能力提高至11萬t/d。根據在線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北城污水處理廠日均處理量為6萬t,主要出水指標COD、氨氮、總磷均值分別為28.8mg/L、0.5mg/L、0.104mg/L,達到地標水環境質量準IV類水標準,解決了工業園區廢水處理量大、處理難度高的難題。與此同時,在處理工業園區廢水基礎上,為了緩解濱州市主城區污水處理壓力,在市水務局的統一調度下,北城污水處理廠每日接納主城區1萬t生活污水的處理任務,大大彌補了全市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工業園區污水管網一二期改造項目實施以來,2019年5月開工實施,2019年12月項目竣工驗收,建設總長度6km,改善了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老舊、錯接、混接等亂象,濱州工業園區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納管率達到100%,實現了污水應收盡收。

二、濱州工業園區EOD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2.1生態關聯產業缺乏,項目開發缺乏整體性
濱州工業園區主要產業仍然以基礎重工業為主,園區產業“結構偏重、能耗偏高、鏈條偏短”等問題突出,石化、地煉、紡織等高耗能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超過80%,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倡導的“四新”產業發展較緩。涉及生態治理產業數量少,且過于分散,沒有形成整體關聯,無法形成合力。
多年以來,濱州屬于嚴重缺水地區,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全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70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8,地下水因礦化度高難以利用,地表淡水資源匱乏,生產生活生態嚴重依賴黃河水,工業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高達31.8m3。濱州工業園區擁有日處理能力6萬t的濱州市北城污水處理廠,出水能夠達到地表水V類水標準,其尾水經深化處理可以能夠達到的工業用水需求,但受財政資金困難、自來水水價不合理等因素,濱州工業園區規劃環評中提及的中水回用工程建設緩慢,至今仍未投入使用。
2.2生態治理項目造血能力不足,項目運營缺乏可持續性
生態治理項目的可持續性在于其運行盈利能力,即其造血能力。現階段,濱州工業園區現有生態治理項目運營資金主要為工業園區政府財政資金,缺乏可持續造血能力,項目規劃前期缺少對項目運營期運維方案的設計,導致濱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存在“重建設、輕運營”的問題。
據調研發現,秦臺河人工濕地凈化工程完工后,運營主體幾經變更,運營費用撥付不及時,后期運行受到影響。由于維護資金不到位,人工濕地缺乏管理維護,人工濕地水平潛流濕地前端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填料堵塞現象,造成潛流濕地表流化、植物退化尤其嚴重,水域內已無水生植物,人工濕地部分凈化功能已不能充分發揮。
2.3生態治理過分依賴財政資金,項目投融資方式單一近期,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變大,地方財政資金吃緊,中央提出“六穩”“六保”,中央及地方財政資金向基本民生傾斜,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地方配套財政資金緊缺,導致部分地區生態治理項目開工建設延遲甚至取消[4]。濱州工業園區投資建設多個生態治理項目,包括北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項目、華紡股份“一企一管”輸送工程,工程投資資金超過2億元,全部來源于地方財政資金,對地方財政收入能力有較大要求。
2.4生態治理項目依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度較低
一方面,政府在策劃生態環境治理開發項目時對吸納社會資本的考慮得比較少,更多的是從項目開發建設的角度考慮,在開發項目決策和設計階段缺少社會的參與[5];另一方面,社會公眾與社會資本對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主動參與度意向不強烈,常常認為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開發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責任,主人翁的責任感較低,對于自身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認識較淺,導致對政府生態環境規劃及開發治理項目缺乏熱心;公眾參與主動性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公眾對生態治理項目的漠不關心,表現為公眾參與的隨意性。
2.5EOD模式實施經驗不足,生態治理項目缺乏
針對性2018年,國家生態環境部發文要求各地積極探索試點EOD模式。2020年,生態環境部聯合發改委、國開行等部門發文要求各地結合自身優勢提報推薦EOD模式試點項目。2021年開始,山東省、安徽省、四川省等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積極響應生態環境部EOD模式試點推廣的要求,在各省開展EOD模式試點項目的推薦提報,濱州工業園區結合自身優勢,對園區EOD開發模式的依托項目、推進機制、關聯產業一體化等實施條件進行了梳理,開展EOD開發模式試點的申報工作。受國內EOD模式起步慢、起步晚因素的影響,濱州工業園區在EOD開發模式的探索過程中缺乏契合自身特點的案例借鑒。(作者: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