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地區發展的基本趨勢
從規???,城市化地區的人口集聚速率將出現放緩。早在1965年,Davis提出城鎮化發展的S型曲線規律,該規律指出“當比例攀升到50%以上時,曲線開始變平;當城市比例達到75%左右時,曲線就會停滯,甚至下降”。此外,澤林斯基的人口遷移轉變理論指出,隨著城鎮化進入中后期,“鄉—城”人口遷移將逐步弱化,而“城—城”人口遷移將逐步強化。“十五五”期間,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將超過70%,將處于人口總規模負增長和人口城鎮化高位水平的復合發展階段,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城鎮人口集聚和土地擴張不會再像之前那么快速和劇烈。城市化地區吸引來自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強度將出現明顯下降,城市化地區將轉向內部功能、結構和品質的優化。
從功能看,城市化地區引領科技創新功能。新就業地理學理論認為,科技創新對城市繁榮尤為重要??萍紕撔聨砀呒寄苋瞬偶郏纬扇丝诩鄣臐L雪球效應,并且引領全球和區域的經濟發展。但是,不是所有城市化地區都齊頭并進,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形成科技創新功能的區域協作模式。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雁陣理論”,強調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之間因為產業檔次差異形成的產業轉移。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五五”期間我國要尤其突出城市化地區對于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推動區域間產業協作與產業轉移。
從結構和品質看,城市化地區將更加突出內部結構優化和空間品質提升。西方發達國家在城鎮化中后期基本出現了“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間格局,即人口經濟向大都市區集聚,但是在大都市區內部形成了中心城區、郊區和周邊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功能組織模式?!笆逦濉逼陂g,我國絕大部分人口和非農產業活動高度分布在城市化地區。在“大結構”方面,要推進中西部城市化地區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我國經濟社會重心的縱深發展;在“小結構”方面,要突出內部空間優化,加強都市圈、郊區、中小城市等小尺度的網絡化空間優化組織,全面提升城市內部的空間品質。
二、城市化地區發展的國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2022年后的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2023年,我國強調“以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經濟合理布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城市化地區作為以提供工業品與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必須引領新一輪的重大生產力布局。與過去“世界工廠”驅動的一般性工業品與服務產品不同,城市化地區的主體功能需要轉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率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一輪的重大生產力布局主要體現在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強調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大范圍的勞動對象。與傳統生產力的對比,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新型工業化初步提出時與“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等特征緊密相關,當下則更突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綠色低碳發展、自主創新驅動、全球價值鏈提升等特征。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都強調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創新的重要性。城市化的地區的功能,急需體現對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的引領作用。

圖1 中國城鎮化發展形勢變化與城市化地區戰略定位調整
三、“十五五”期間城市化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
從“十三五”到“十五五”,我國迎來總人口由增轉減、城鎮化發展由快趨緩的轉折性變化(圖1),城市化地區的空間格局和地域功能也發生明顯變動?!笆逦濉逼陂g,城市化地區將從過去側重“人口與產業集聚”轉向側重“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功能定位從“提供工業品與服務產品的功能”進一步聚焦到“提供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的功能”。總體來說,“十五五”期間,城市化地區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優化為:科技創新資源高度集聚、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重點布局的縣級行政區。(作者:戚偉 樊杰 李佳洺 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