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基于長三角地區 2012—2021 年 41 市面板數據,構建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固定效應與中介效應模型檢驗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表明數字經濟水平提升 1%會引起鄉村振興水平提高 0.1%;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機制。區域異質性檢驗發現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作用效果由強到弱依次為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因此,為推動長三角地區鄉村全面振興,需著重發展數字經濟,發揮其高效帶動作用;進一步積累人力資本,提供高素質勞動力;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激發鄉村內在發展動力;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首先,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并搭建配套的數字平臺,充分利用鄉村地區數字資源,釋放鄉村發展能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使鄉村地區享受到數字紅利。其次,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和智能設備使用率,提升信息獲取能力,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加速鄉村轉型,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最后,統籌協調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優化各地區資源配置,發揮優勢地區帶動效應,逐步輻射周邊地區,避免出現數字鴻溝。
上海市是數字經濟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將數字經濟應用于農業農村,設立數字農業示范區、建設數字鄉村示范點,對全國鄉村振興起到示范作用。在鄉村未來發展中,應利用自身數字優勢,擴大數字經濟覆蓋范圍,早日實現全市鄉村數字化。浙江省鄉村地區一二三產業發展均衡,農業現代化水平高、工業化體系完善、鄉村旅游業逐步發展并打造自身特色,通過發展數字經濟進一步促進三產融合,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江蘇省鄉村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地域差異,其中蘇南鄉村地區基本完成農業現代化,蘇中與蘇北發展相對蘇南較為落后,大多數鄉村地區仍以第一產業為主。故在蘇南地區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在蘇中蘇北地區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安徽省作為長三角數字經濟發展最晚的地區,要積極學習其他省市發展經驗。安徽省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數字經濟基礎差,現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標是完成產業數字化轉型,提振鄉村經濟。
二、 積累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在鄉村地區相對匱乏,大多數農民僅從事簡單勞動,對于新知識、新技術認知不足。因此在鄉村地區要注意人才培育,利用線上教育資源,對鄉村居民進行教育培訓,幫助鄉村居民快速掌握數字知識,并能熟練運用,提升當地勞動力知識素養與數字技能。政府要做好人才培養、儲備的頂層設計,以當地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引進和培養,也要為所需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產學研”的聯合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為鄉村地區輸送人才,扭轉鄉村地區人力資本匱乏的局面。
上海市人力資本充足,2022 年上海市外來常住人口超一千萬人,為鄉村地區輸送一部分人才,同時上海市積極引進、培養人才,加速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以高校為依托助力鄉村產業發展,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浙江省堅持需求、能力與數字化導向,大力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數量與質量上的 人 才 支 撐 。《中 國 人 力 資 本 報 告 2022》 顯 示2020 年江蘇省擁有全國總量第一的人力資本,充足的人力資本為鄉村地區提供高素質勞動力。蘇南地區以二三產業為導向培養專業化人才,為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奠定人才基礎;蘇中蘇北地區則以第一產業為導向,在農業現代化上追趕蘇南地區。安徽省鄉村地區人力資本短缺,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注重以農業為導向培養專業化人才,以鄉村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
三、注重技術創新
技 術 創 新 對 推 動 社 會 經 濟 發 展 具 有 重 要 作用。由于城鄉之間的差異,鄉村地區對于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熱情不高。一方面,要加速技術創新資源整合,促進生產要素由低生產率向高生產率企業轉移,提升創新效率,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政府應注重鄉村地區的技術創新,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引進創新型人才,努力營造創新氛圍,提高鄉村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上海市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創新型城市,一直以來都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與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不斷進行創新突破,全市創新氛圍濃厚,為全國樹立榜樣。浙江省對于創新型人才高度重視,于2019 年 底 實 施 “ 鯤 鵬 行 動 ”, 重 點 打 造 “ 互 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創新高地,在先進領域集聚創新型人才,提高全省科技創新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江蘇省在高端裝備、前沿材料等重點領域加速創新并獲得一系列成果。建設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依托創新平臺,以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安徽省技術創新能力整體水平較低,但合肥市技術創新能力突出,在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型城市并在全省形成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全省創新能力提升。
四、結論與啟示
基于長三角地區 2012-2021 年的面板數據,運用 13 個具體指標構建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檢驗了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作用機制。結論如下:第一,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發展顯著促進鄉村振興。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鄉村地區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數字經濟賦能,前文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數字經濟對鄉村振興有推進作用。第二,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機制。人力資本作為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積累的一種資本。創新是第一動力,技術創新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技術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家發展、百姓生活,技術創新也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文章的結論具有以下啟示意義:第一,在長三角鄉村地區要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加快 5G 網絡、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的部署,惠及更多家庭。第二,作為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的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要重點關注。著重改善技術創新環境,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數字化人才,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確保長三角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占據全國上游水平。第三,從區域看,在安徽省要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發揮其高效促進作用,提振鄉村經濟,在浙江省與江蘇省則要持續推行數字經濟以保持鄉村經濟活力,推動鄉村地區早日完成現代化。在長三角地區區域發展上需要統籌兼顧,加強區域之間合作,以早日實現地區高水平發展。(作者: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