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產業層面就是“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1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明確將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指向是高質量發展,這是適應新發展階段特別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在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時代,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時代特征。與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高排放、低專業化的傳統生產力顯著不同,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是與新發展理念一致的先進生產力,是全新質態要素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下的現代生產力的躍遷,即從普通工人和技術人員等勞動要素、普通的機器設備和電子計算機等勞動資料、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等勞動對象及組合,向智力工人等高級勞動要素、高端精密儀器和智能設備等高級生產資料、以物質形態存在的高端設備和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數據等新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供給質量和效率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顯著標志。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硬道理,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發展階段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決定性力量;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使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競相涌現。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推動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的突破,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動力,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和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標志。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尋求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主要表現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量子通信、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核心支撐。通過梯次培育形成協同聯動的國家級—省級—區域制造業創新中心體系,引導國家級—省級—區域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的格局,優化新質生產力空間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引領產業變革,是前瞻性和先導性產業,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未來產業則需要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來支撐,按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梯次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聚焦未來產業發展的領域,積極推進國家實驗室、大型科學裝備和基礎設施、科學數據和信息平臺建設,是“從 0 到 1”原創性科技、顛覆性技術、前沿性技術突破的關鍵,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源頭。發展新質生產力雖然以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為重點,通過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催生新模式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范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能持續推動經濟增長,而且促進經濟增長質量實現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可以分解為效率改進效應、前沿技術進步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及資源再配置效率。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前沿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資源配置改善等途徑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為動力,前沿技術進步意味著投入不變條件下生產可能邊界向外推移,產出效率大幅度提升;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會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前沿性技術呈獨占性壟斷特征,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目標,不斷擴大規模,容易產生內部規模經濟,如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數字經濟平臺企業即為典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規模擴大,特別是集群式發展,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共享式共性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降低了新興產業領域企業運營成本,容易產生外部規模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產生的內外部規模經濟,意味著產出增長幅度超過投入增長幅度,提升了投入產出效率。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為載體,投入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素因為前沿技術獲得高額報酬,促使大量傳統產業的要素流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能有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
四、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沖擊,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才能占領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長期以來,依托成本比較優勢實施初級要素專業化產業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隨著經濟規模擴大,資源環境與經濟規模擴張的深層矛盾不可調和;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成本優勢已被東南亞、墨西哥等取代;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甚至推動科技脫鉤,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如何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以保證經濟實現數量的合理增長和質量的提升,是中國需要深入思考和作出抉擇的重大現實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關鍵支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為著力點,進而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即以前沿技術領先優勢替代長期依托的傳統成本優勢,不僅持續推動經濟實現數量的合理增長,而且能有效實現質量的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優化出口結構、提升產品或服務質量、嵌入價值鏈高端等方式,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市場,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出口比重,促進出口結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會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利用前沿技術領先優勢,主導新技術國際標準制定,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供給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達到甚至高于國際市場,高端產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利用前沿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如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憑借新技術優勢,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傳統產品或服務技術國際標準制定或更新,提升出口產品或服務質量,實現產品或服務質量競爭優勢替代價格競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前沿性技術突破為關鍵,加快實現技術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意味著可以取代生產驅動型全球價值鏈中占據研發設計環節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僅擺脫依托成本優勢被俘獲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狀,嵌入價值鏈高端,主導全球價值鏈分工,而且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獲得非常豐厚的利益。
綜上所述,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整合科技資源,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突破顛覆性、前沿新技術,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為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通過前沿技術進步、規模經濟、改善資源配置等途徑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促進出口結構優化、提升出口產品和服務質量、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的根本動力。(作者:傅元海 劉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