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太原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建設的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建多少、在哪建、怎么建、用什么地”等重點任務,通過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示范引領、項目支撐、機制保障等維度探索“平急兩用”公共基礎建設的規劃策略,指引“隔離房源”“物資儲備”“醫療救治”“基礎設施”四類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公共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構建“平時”運營可持續、“急時”應急有保障的太原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太原市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
一、研究背景
超大特大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人口規模大、人員流動性強,新發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事件始終是城市安全的重大威脅,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設施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深入總結新冠疫情三年防控經驗、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2023 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深入總結3年多來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的經驗做法,建強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堅決鞏固住來之不易的重大成果。2023年4月、7月,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部署“積極穩步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2023 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積極穩步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2023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積極穩步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提出加快“平急兩用”項目建設。2023年9月,山西省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積極推動“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2024年3月,太原市列入第一批“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名單。
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設施建設意義重大,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關鍵舉措,是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是推動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太原市作為山西省唯一列入“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的城市,承擔著輻射全省發展、保障省域安全的重大責任,通過“平急兩用”設施建設,打造“平時”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急時”高標準保障承載區,提升太原市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二、發展基礎
2.1 文旅資源富集,山區、近郊區旅居設施承載能力較弱
太原市現有自然保護區4處,風景名勝區3處,森林公園5處,A級旅游景區31家;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2200余處,生態環境優越,歷史文化悠久。根據太原市統計年鑒,截至2022年,現有酒店、民宿等旅游居住設施約307處,客房約3.7萬間,可提供床位約5.9萬張。根據調研統計,位于山區、近郊區的酒店、民宿設施約12處,客房約450間,占比約為0.7%,山區、近郊區旅居設施發展相對滯后,“急時”快速轉為應急隔離場所的承載空間亟需拓展。
2.2 醫療體系健全,醫療應急能力有待提升
太原市現有省、市、縣管醫院174所,鄉鎮衛生院5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9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服務均衡性較好。現有疫情監測哨點醫院4所,尚未實現所有區縣全覆蓋;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均設有發熱門診,僅部分醫院具備快速擴容發熱門診條件;承擔新冠疫情救治功能的三級醫院共有3所,重癥監護病區床位占總床位數尚不足10%,疫情重癥救治和醫療應急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2.3 物資儲備充足,部分倉儲設施空間分布不優
太原市現有大型生活物資倉儲設施33處,儲備糧食約40萬噸,可滿足全市居民不少于15 天的穩定供應,儲備蔬菜約1.4萬噸,儲備凍肉約0.2萬噸,可滿足全市居民不少于5天的穩定供應,物資儲量較為充足,但尚未形成系統的應急保障體系,九州、河西農批市場等部分倉儲設施位于城市中心區域,空間布局亟需優化。
2.4 基礎設施完善,山區存在一定服務短板
太原市現狀依托機場、鐵路及公路形成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可滿足區域及市內交通出行需求。太原市建成區及近郊區基本實現市政道路和公用設施管網覆蓋,配套條件較好;山區受地形和居住人口規模影響,基本實現通路、通水、通電、通信和清潔供熱、垃圾分類全覆蓋,但在設施規模、污水處理、供水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
三、規劃策略研究
統籌公共安全與城市發展,擴展“平疫”“平災”“平假”等應用場景,把握好政府與市場、成本與收益、“平時”與“急時”的關系,通過錨定建設目標、謀劃總體格局、打造集中承載、深化項目研究、健全工作機制等規劃策略,積極穩步推進太原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3.1 錨定建設目標,明確階段任務要求
緊扣《關于積極穩步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擴容城市山區優質旅游居住資源,補齊城市健康治理現代化短板,增強城市公共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結合太原市實際提出“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見效”的“三步走”策略,分階段明確具體建設要求和任務。
到2023年底,制定實施方案,形成項目庫、分布圖、任務單和推進表。
到2025年底,儲備具有隔離功能房源不低于0.5萬間,承擔主要救治任務的三級醫院重癥監護病區床位數(含可轉換重癥救治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儲備“平急兩用”倉儲設施總規模不低于60萬噸。
到2027年底,儲備具有隔離功能房源不低于1萬間,疫情監測哨點醫院覆蓋所有區縣,二級以上醫院具備快速擴容發熱門診條件,儲備“平急兩用”倉儲設施總規模不低于90萬噸。
3.2 謀劃總體格局,引導設施選址布局
立足太原市域,根據生態文旅資源、醫療資源、倉儲資源分布與相關產業發展實際,統籌布局全市旅游居住設施、應急醫療服務設施、城郊大倉基地設施,圍繞“住、醫、食、行”四大應用場景,構建“環廊集聚、多點聯動、樞紐支撐”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總體格局。
3.2.1 拓展承載,環廊集聚,打造一批具有隔離功能的旅居設施
依托核心優質旅游資源,活化現有山區酒店、民宿,挖掘空心村、閑置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挖潛高速服務區和出入口周邊空間資源,打造一批具有隔離功能的旅居設施,快速擴容山區、近郊區優質旅游居住資源,“平時”作為旅游度假、康養休閑、會議培訓的旅游居住設施,“急時”可快速轉為滿足應急隔離、緊急疏散、臨時安置等要求的隔離觀察場所。
旅居結合,打造一批集中連片民宿、旅居酒店。發揮山水生態資源優勢,突出“大景區”引領,依托東西山旅游公路和國省干線,強化汾河生態廊道和東西山文化旅游發展環的空間引領和帶動作用,按照空間獨立、規模合理、設施集聚的原則,打造晉祠-天龍山、汾河一庫、崛圍山、青龍古鎮、中澗河、孟家井、五龍、平泉八個旅居設施集聚區,儲備具有隔離功能的房源約0.9萬間。
交旅融合,建設一批高速服務區旅居集散基地。發揮太原“一環七放射”的高速公路網優勢,結合環城高速市政化改造與高速公路出入口周邊現有資源,盤活高速服務區和出入口周邊低效空間,打造6處集高速服務、旅游集散、特色商業、應急安全保障等復合功能為一體的高速服務區旅居集散基地,儲備具有隔離功能的房源約0.1萬間。
城鄉融合,培育一批“平急兩用”新型鄉村社區。聚焦鄉村振興,在城市近郊區,選取空間相對獨立、布局相對規整、常住人口比例相對較高、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村莊,植入隔離安全措施,改造完善醫療、污水及垃圾處理等設施,打造新型鄉村社區。“急時”通過疏解居民轉為隔離觀察場所,作為應急承載空間的拓展和補充。
3.2.2 提升能力,多點聯動,升級一批醫療應急服務點
加強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事件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圍繞省、市、縣、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升級一批醫療應急服務點,提升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平時”滿足周邊居民日常診療服務需求,“急時”可快速轉為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應急保障的定點醫療機構。
發揮省級醫療機構支援帶動作用。依托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省人民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發揮醫療技術、臨床教學、科研培訓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帶動太原市醫療服務水平提升。提升市級醫療機構綜合應急救治能力。結合目標推進市直醫院重癥床位建設,改擴建北大醫院太原醫院、市婦幼保健等醫院,實現承擔主要救治任務醫院的重癥監護病區床位數(含可轉換重癥救治床位)不低于10%;推進市人民醫院、市第八人民醫院等市直市管醫院發熱門診建設;提升市直醫院傳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新建市第四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醫院感染性疾病樓。
強化區縣醫療中心醫治能力。在現狀4所哨點醫院的基礎上,推進婁煩、清徐、陽曲縣級哨點醫院申報,實現區縣哨點醫院全覆蓋;推動古交、陽曲、迎澤等區縣醫院改造建設,提升區縣級主要醫院應急醫療服務能力。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設施基本服務能力。推動一批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提標擴能,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施和發熱診室配置,滿足基層鄉鎮和社區的日常診療、救護等需求。
3.2.3 優化布局,樞紐支撐,新建、改擴建一批城郊大倉基地
發揮建設太原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優勢,引導生活物資倉儲設施向城郊大倉基地集聚,聚焦糧食自給、物資中轉調撥能力提升,保障物資穩定供應。“平時”服務城市生活物資高效中轉分撥,“急時”可快速轉為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中轉調運站、接駁點或分撥場地。筑牢“供應鏈”,打造四處城郊大倉基地。推動城郊大倉基地向貨運交通樞紐集聚發展,結合城市外圍機場、鐵路貨運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設施,在城市近郊區域布局大盂、皇后園、武宿、清徐四處城郊大倉基地,實現新增糧食儲量不低于40萬噸,新增農副產品物資儲量不低于10萬噸,全面提升糧食、生活物資倉儲和配送能力,實現“藏糧于庫”。夯實“壓艙石”,提升本地糧食和農產品供給能力。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嚴守耕地紅線,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現“藏糧于地”;同時,發揮山西農業大學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引領作用,建設陽曲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等特色農業園區,積極引導農業規模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實現“藏糧于技”。
3.2.4 補足短板,強化保障,完善市政、旅游配套條件
圍繞服務“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的需要,統籌考慮提升城市“急時”安全韌性水平,因地制宜補齊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短板,保障“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急時”順暢運行。完善區域旅游交通網絡,依托現有東西山旅游公路和城鄉公路網絡,結合“平急兩用”旅居設施及重要景區分布,推進一批旅游公路及連接線項目建設。強化“急時”城市供水安全、污廢處置和能源供應保障,推進一批水源建設、能源儲備和污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完善項目周邊基礎設施配套,推進一批“平急兩用”設施項目周邊支線道路、通信、垃圾污水處理、醫療廢物和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
3.3 打造集中承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緊抓創建晉祠天龍山5A級旅游景區的契機,圍繞“一祠兩城四山”核心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國家和省支持政策,將晉祠天龍山區域打造成為全省“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核心承載區和先行示范區,先行先試平急轉換機制,為全省“平急兩用”設施建設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通過改造現狀酒店、培育特色民宿、新建旅居酒店等方式儲備具有隔離功能房源不低于3000 間,建設“平急兩用”隔離居住承載區;通過盤活羅城村閑置建設用地,實現交通配套、應急服務、旅游集散、文旅休閑、特色商業等功能復合,打造“平急兩用”交通服務區;通過市人民醫院(晉源院區)聯動省市高水平醫院、旅居設施控制不低于100㎡醫療救治空間并預留醫療設施使用條件,完善兩級“平急兩用”應急醫療服務功能。通過利用太原植物園服務中心等區域旅游服務設施、旅居設施控制不低于100㎡物資儲備點并預留物資存儲條件,保障“平急兩用”物資存儲空間。
3.4 深化項目研究,加速項目落地見效
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隨著項目走”,采用“自下而上申報、自上而下謀劃”的模式,申報一批、謀劃一批,做好項目儲備,以項目支撐指標實現,確保項目數量、投資規模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建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一表一圖”。通過“區縣申報、謀劃儲備、部門把關、滾動更新”的清單管理方式,初步篩選儲備“平急兩用”設施項目120余項,明確項目名稱、建設地點、建設性質、主要建設規模和內容、總投資、開工和竣工時間、項目法人等要素,建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表,并形成空間分布圖。
強化“平急兩用”設施項目的用地保障。嚴守三條控制線,預先做好“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空間規劃審核,通過積極對接項目建設單位,落實項目邊界,明確用地現狀和規劃情況,核查安全、水資源、生態資源、歷史文化、公共設施等限制性要素,將存在問題反饋建設單位和相關部門,提前介入項目前期工作,盡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項目成熟度,形成“申報—反饋—優化—入庫”的用地保障工作流程。
3.5 健全工作機制,合力推進設施建設
建立高位推動機制。成立由市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專班,相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作為成員單位,成立工作小組,定期組織召開工作專題會,審定清單項目,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動項目落地。
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調度機制,明確各成員單位的主體責任,推動項目用地、規劃聯審、設計聯審和聯合驗收等機制,構建責權明確、運轉高效的協調推進體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項目進度和實施情況,適時調整工作職責、增設專項工作組,因時因地制宜推動各項工作有序實施;實施清單項目動態管理,對建設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項目,研究論證后動態調整。
建立項目推介機制。定期舉行項目推介會,將熟化度較高的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向民間資本重點推介,爭取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按需召開銀企對接會,對接金融機構,多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為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四、結語
當前,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根據房地產新形勢推出的重要舉措,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關鍵環節,對改善民生、拉動內需,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我國“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正處于探索發展期,本文結合太原實際情況,從問題和目標出發,為太原市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供具體規劃策略,并進行很多積極的嘗試和努力,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后續其他城市開展“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還有政策、標準、轉換機制等諸多問題有待探討,還需結合實際不斷總結、完善,努力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作者:鐘慶禹,唐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