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從創新空間角度對產業社區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并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創新空間視角下的產業社區規劃策略。具體如下:
一、產業園區演變歷程
產業園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歐洲和美國,以工業區為主,如英國的曼徹斯特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等。到20世紀中葉,美國斯坦福研究園的成立標志著現代產業園的開端。 此后,隨著科技發展,國外現代產業園經歷了發展初期、快速發展期、全面發展期三個發展階段,產業園轉為以科技研發與辦公管理功能為主,開始注重公共空間的營造,園區品質有較大提升,代表為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產業園。
我國現代產業園起步較晚,以20世紀80年代深圳科技園的建立為起點,按照產業要素與空間的關系,主要經歷產業集群階段、產業園區階段和產業社區階段三個發展階段。產業集群階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產業要素集聚,但受限于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制約,產業園區多是產業功能的集聚區,與城市的空間相對割裂,園區內空間布局較為單一,且缺乏生活服務功能。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告》的發布,標志著產業園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園區開始注重生產、研發與居住的關系,空間布局上也開始出現少量公共空間、生活服務空間與景觀空間。但園區內空間仍缺乏特色,生活氛圍與文化氛圍較弱。2015年后,北京、南京、成都等多地出臺政策倡導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復合,推動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演變。同時,創新產業和創新人才對高品質空間的需求,也促進對城市社區空間與產業空間結合的探索,最終在空間形態上促成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進一步融合。

二、從產業園區轉向產業社區
“產業社區”融合了“產業”與“社區”兩種城市要素,它不僅是城市區域內產業要素高效集聚與靈活轉化的新形態,更是對城市生活空間的深刻重塑與品質飛躍的實踐。2010年由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首先提出“產業社區”這個概念,旨在優化鄉村工業經濟,依托佛山一環發展都市型產業,其核心理念在于以產業為基石,深度融合城市生活功能,促進產業與城市協同發展。產業社區作為新型產業集聚區,突破傳統產業園區的功能界限,實現辦公、居住、休閑、教育等多功能的復合,創造宜人的園區空間,也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優質的社區環境。
創新空間導向下的產業社區規劃策略
1、集約用地,促進三生空間融合
早期產業園區多位于城市近郊,園區內外自然本底優越。但隨著我國轉入存量發展階段,城市可開發空間日趨飽和,轉型后的產業社區面臨創新產業空間拓展與居民生活需求空間增加的雙重挑戰。規劃需遵循集約高效的用地原則,平衡產業成長、城市服務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探索土地復合利用與彈性預留的可能,優化空間布局以增強產業社區空間體驗,匯聚創新資源,提升土地價值,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社區發展體系,形成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
2、彈性布局,打造全周期產業空間
1972 年,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首次被提出,分為創建、存活、發展、擴張和成熟五個階段。創新產業與傳統產業相比,技術創新和迭代的速度更快,因此其單體和集群的生命周期更短,企業迭代和嬗變的周期速率更快。如同建筑設計應當考慮建筑的生命周期,產業社區的規劃也應當基于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考慮。不同規模和生命周期階段的創新企業所需要的空間需求是持續動態變化的。在規劃時需確保產業空間具備足夠的靈活性與可變性。通過精細化的地塊劃分、多樣化的產業功能模塊設置及豐富的產品空間打造,能夠靈活應對創新企業需求變動,促進全生命周期產業鏈的形成,從而強化創新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3、社區營造,構建共享交往空間
創新產業相較于傳統產業,強調跨企業創新要素的互動與知識共享,因此,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空間與交往平臺成為關鍵,它們不僅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創新升級,還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共享交往。在產業社區中,共享交往空間可分為產業共享空間與生活服務共享空間兩類。產業共享空間聚焦于創新技術人才,融合正式會議廳與非正式交流的“第三空間”。“第三空間”指在工作單位與家庭之外進行非正式公共聚集和交流的場所,如街角廣場、聯合辦公區、咖啡館及文化藝術沙龍等,營造宜人氛圍,以促進知識交流和形成對高端人才的持續吸引力。生活服務共享空間則圍繞居民和創新人才生活服務需求,依據“十五分鐘公共服務圈”原則,布局全方位的生活配套設施,便捷服務各類人群需求,進一步促進產業社區的和諧共生。(作者:陸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