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米以下的天空,正成為城市競爭的新賽道。
7月的重慶梁平,無人機陣列劃過長空,eVTOL載人飛行器在人群的注視中平穩起降——中國西部首屆低空經濟博覽會正在這里上演一場“空中革命”。
在深圳,一架美團無人機穿過高樓林立的福田CBD,將一杯咖啡精準送達27層寫字樓的指定窗口;在新疆棉田,無人機群以傳統作業5倍的效率完成農藥噴灑,農藥用量減少70%;在杭州西站,旅客出高鐵后直奔樓頂eVTOL起降坪,20分鐘即抵達西湖景區。
這片曾被視作“空白地帶”的低空空域,正演變為全新的經濟疆域。

01 國家戰略:政策賦能,低空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4年,中國低空經濟迎來里程碑時刻——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正式躋身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定義在3000米以下空域的經濟形態,在政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下,正以年均超30%的增速重塑產業格局。
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政策引導-地方試點-場景落地”發展路徑。國家層面持續完善頂層設計,從空域分類管理到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政策框架正從原則性指導走向精細化規范。2023年底發布的《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為空域分層管理奠定基礎。
2024年,中央空管委選定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作為首批國家級低空經濟試點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合肥聚焦eVTOL載人航線試飛,深圳發力城市無人機物流,蘇州突破海島無人機運輸,重慶則開通“紅色旅游低空線路”,將革命歷史資源與新興技術巧妙融合。全國超30個省市已將低空經濟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并發布專項發展行動計劃。
政策紅利釋放出驚人市場能量。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2025年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增至3.5萬億元。一片萬億級藍海正在我們頭頂加速形成。
02 區域競賽:差異化布局,打造低空產業新生態
隨著國家級試點落地,一場區域低空經濟競賽悄然打響。
深圳作為改革前沿,提出雄心勃勃的“千點千線”計劃:到2025年底建成1000個以上低空飛行器起降平臺,開通1000條商業航線,開放75%以上無人機適飛空域。這座無人機產量占全球70%的城市,正構建全球首個智能融合低空系統——SILAS系統,打造“低空大腦”。
在西南腹地,重慶梁平依托全市首個通用機場和6000平方公里開放空域資源,打造“低空制造+文旅+物流”全產業鏈生態。博覽會期間,梁平展示了其農業無人機應用成果:覆蓋20萬畝農田的無人機植保網絡,使農藥使用量減少40%。
上海推進虹橋國際低空經濟產業園和華東無人機基地建設;珠海借力航展優勢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園;濟南則成為全國智慧低空技術評測中心,其開發的“空域AI大模型”已服務多家物流企業構建無人機網絡。
區域協同效應日益顯現。香港率先啟動“監管沙盒”機制,推出38個跨境低空項目,與深圳、澳門共同探索空域管理新模式。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三大低空經濟集群已初具規模,形成輻射全國的創新網絡。
03 技術突破:從“能飛”到“智飛”的關鍵跨越
低空經濟的爆發,源于核心技術的集群式突破:
在裝備制造領域,比亞迪與大疆聯合推出全球首款車載無人機“靈鳶”系統,實現飛行器與新能源汽車深度集成;億航、峰飛等企業的eVTOL產品相繼獲得適航認證,為商業化運營鋪平道路。
能源革命成為續航瓶頸的破局點。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發的太陽能氫能無人機完成24小時連續飛行測試,續航能力較傳統機型提升300%;中科院團隊突破石墨烯航空電池技術,能量密度達340Wh/kg,為電動航空器商業化掃除障礙。
空管技術邁入智能化時代。濟南空天信息實驗室發布全球首個“數字地球低空管理平臺”,實現空域網格化分層管理與飛行沖突智能預測,已在多省物流無人機調度中規模化應用。
連接器技術國產化實現突圍。航天電器等企業突破高壓連接器技術壁壘,產品耐電壓達1500V,抗振動等級達到航空最高標準,國產化替代率超90%,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00億元。
04 場景革命:低空+,重構千行百業
“低空經濟+”模式正在全國各地催生豐富場景:
物流領域變革最為顯著。美團無人機已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開通53條航線,累計完成訂單超45萬單,配送成本比傳統快遞降低40%。在深圳鹽田,東部通航低空融合飛行示范基地日均無人機配送訂單突破5000單,實現“快遞入戶、樓頂起降”。
農業植保煥然一新。新疆棉田無人機植保滲透率超50%,作業效率提升5倍;梁平區無人機植保覆蓋20萬畝農田,農藥使用量減少40%。低空技術讓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
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低空醫療航線極大縮短血液等急救物資運輸時間,72小時物資投送系統在災害救援中發揮關鍵作用;eVTOL在山區救援場景中實現傳統方式無法企及的響應速度。
文旅體驗創新升級。重慶開通“重慶至廣安”紅色旅游低空線路,游客可空中俯瞰革命歷史景點;億航智能在韓國獲起降許可,計劃2026年開通首爾至濟州島低空旅游航線。無人機燈光秀成為城市夜經濟新IP,拉動消費增長30%。
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深圳構建由直升機/eVTOL載客運輸、物流配送、公共治理服務組成的低空服務網絡,對109個直升機起降場進行eVTOL兼容改造,并新建131個直升機場,構建全覆蓋、快速響應的城市低空服務體系。
05 挑戰猶存:突破三大瓶頸
盡管前景廣闊,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現實挑戰:
技術瓶頸亟待突破。航空發動機、高精度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進口依賴度超50%,存在“卡脖子”風險。材料科學、飛控系統等基礎研究仍需持續投入。
基礎設施滯后制約規模化。全國通用機場不足500個,低空智聯網覆蓋率僅30%,“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剛剛起步。深圳、浙江等地正加速布局起降點建設,但全國性網絡尚未形成。
空域管理精細化需求迫切。隨著飛行器數量激增,2025年一季度全國低空飛行架次同比激增210%,亟需建立“三維立體、分層管控”體系。
06 未來圖景:2025,低空經濟爆發元年的三大里程碑
2025年將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分水嶺,三大里程碑事件值得期待:
eVTOL商業化運營元年。隨著適航認證體系完善和成本下降(預計降幅達60%),深圳等試點城市將開通首批城市空中出租車航線,通勤時間有望縮短至20分鐘以內。
低空智聯網基建大提速。根據規劃,2025年我國將實現3000米以下空域分層管理,劃定全國性低空飛行主通道,推動1200米以下輕型航空器“自由飛”試點。數字孿生空域管理平臺加速落地。
氫能航空器量產破局。太陽能氫能無人機預計2026年投入青藏高原物資運輸網絡,解決高海拔地區物流難題。新能源技術將重塑航空動力格局。
國際合作深化標準融合。峰飛航空V2000CG貨運無人機成為首款通過中美歐三方聯合認證機型;美團無人機海外品牌獲阿聯酋首張超視距配送資質,中國標準加速走向全球。
低空經濟的競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角逐,演變為空域管理創新、基礎設施布局與應用生態構建三位一體的系統性競爭。隨著中國試點城市網絡不斷完善,技術突破持續涌現,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一個“三維立體”的經濟新空間正在我們頭頂加速形成。
這片曾經寂靜的天空,正在成為重塑交通方式、激活區域經濟、孕育未來產業的戰略新高地。當飛行汽車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當無人機物流網絡覆蓋城市天際線,人類生活方式將迎來又一次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