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專項規劃》”)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網站上公開征詢意見。《專項規劃》制定了廣州低效用地再開發目標,明確規劃任務,定性定量制定近、中、遠期目標,確定各區實施目標,立足試點提出近期項目計劃,結合實際適時開展動態調整。至2027年,全市擬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155平方公里;至2030年,全市累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220平方公里;至2035年,全市累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310平方公里。
低效用地約占全市現狀建設用地三分之一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是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推進城市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重要抓手。
低效用地是指經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確定為建設用地中的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環境品質差、產出效益低的城鄉存量建設用地,包含低效工業用地、低效居住用地、低效商服用地、低效公共設施用地、低效村莊用地和零星低效用地六種類型。
自然資源部已將廣州列為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要求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以城中村和低效工業用地改造為重點,以政策創新為支撐,推動各類低效用地再開發。
《專項規劃》建立科學認定標準體系,識別評估出廣州低效用地的總量約622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現狀建設用地的三分之一。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低效村莊用地,占比為45.9%;其次為低效工業用地,占比為32.0%。在城市發展用地資源緊縮、增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亟須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撐制造業立市和城市高質量發展。
銜接城市發展節奏 分步有序推進再開發
《專項規劃》聚焦“摸清家底、把明方向、完善機制、安排項目”四大任務,統籌增量資源精準配置與存量空間高效盤活,科學確定近、中、遠期再開發時序目標與空間重點,逐步擴展再開發空間范圍,不斷深化再開發內容。
《專項規劃》提出,至2027年,全市擬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155平方公里;至2030年,全市累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220平方公里;至2035年,全市累計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規模約310平方公里。
《專項規劃》透露,面向2027年試點期,經自然資源部備案入庫的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共809個,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其中,契合城市發展戰略、位于各級重點功能片區及低效軌道交通場站周邊的低效用地約90平方公里,占比達58%,位于全市四個重點平臺(東部中心、南沙新區、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的低效用地約72平方公里,占比達46%。《專項規劃》兼顧各類實施項目,其中舊村項目175個,面積98平方公里,占比63%;舊城項目56個,面積4.6平方公里,占比3%;舊廠項目236個,面積13.4平方公里,占比9%;村鎮工業集聚區及其周邊連片改造的項目169個,面積27平方公里,占比17.3%。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以年度為周期更新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項目庫,結合實際推進項目實施。
全域統籌 分類施策 多措并舉
《專項規劃》強化“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國土功能、提升空間品質、補齊設施配套”導向,制定全域統籌管控規則,構建“空間規劃引領—政策體系支撐”協同框架。探索分類施策的開發模式,提煉五類低效用地可以采取的公益征收、政府收儲、統籌做地、自主改造、合作改造等再開發模式路徑,明確適用條件及各類情形;探索剛彈并舉的規劃管控,通過具體管控清單明確各類用地混合、用地兼容、存量建筑功能轉換的類型和操作路徑,推進用地復合利用;探索集約連片的土地整理,支持集體與國有建設用地置換、國有工業用地置換,通過土地置換、指標統籌、產權歸集等方式,推進零散低效建設用地整合歸宗;探索多措并舉的土地供應,從供地方式、地價計收等方面創新優化土地供應,細化具體要求,簡化工作流程;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政策,在滿足相關要求的前提下,產業用房可按幢、層、間等固定界限為基本單元分割登記,轉讓給已依法注冊登記且屬于轉讓方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制造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