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農民創業能力, 需要提高農民創業培訓效率。基于此, 為貫徹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要不斷加強農民創業培訓工作的開展, 而科學地對培訓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 有針對性地開展更加完善的創業培訓, 進一步提高農民創業意識, 為農民創業奠定良好基礎。本文主要闡述了吉林省農民創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并對其進行分析, 同時提出了完善吉林省農民創業培訓機制的對策。
1 農民創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1 培訓層次不明晰, 知識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 農民普遍具備的特點是文化水平受限、接受水平受限, 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 因此, 在創業培訓中難以統一, 教育目標難以實現。雖然部分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了分層培訓, 但培訓內容較為一致, 導致不同綜合素質的學員有不同的培訓結果。不同需求的學員接受一致的培訓內容, 有可能會打擊學員創業熱情、參與培訓的激情。除此之外, 農民創業培訓課中的部分學員屬于農業能人、農業高級人才、農業合作帶頭人、農企帶頭人等, 此類人群與基層農民有一定的差異性, 部分培訓機構為提升培訓效益將此類人群作為主要培訓對象, 打擊了基層農民的創業熱情與學習激情。
在實際培訓過程中, 大部分培訓機構具有較為完善的培訓內容體系, 但缺乏恰當的培訓方式, 在培訓時間等內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課堂教學方式存在局限性, 需要不斷豐富其內容。雖然部分培訓機構選擇多媒體方式對學員進行教學, 但教學過程、內容仍缺乏新鮮感, 學員主動學習熱情較弱;二是缺乏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 部分培訓機構的主要授課內容以部門要求的技術知識、政府農業政策為主, 缺乏對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效益分析、風險規避、營銷策略等專業知識的培訓, 而此類內容農民需求更為迫切;三是缺乏具體而系統的授課后的跟蹤服務。在具體培訓過程中, 培訓機構常以授課為主要內容, 完成培訓后缺乏后續跟蹤服務, 大部分后續服務僅以培訓講師回答農民問題為主, 創業實踐內容缺乏有效的教學跟蹤服務。
1.2 參訓學員觀念落后, 風險意識不強
部分農民受多種因素限制, 仍有一定的小農思想, 仍堅持以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 過分重視眼前利益, 忽視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農戶以進城務工來維持生計, 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戶即使在城市務工也屬于低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 種種因素影響了農民對創業的認識, 觀念落后。大部分農戶缺乏對創業的認識與了解, 同時對創業形式擔憂, 往往缺乏創業的開創精神, 進而缺少對創業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缺乏主動性。部分農民因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嘗試創業的勇氣, 或是創業形式較為單一, 難以形成多領域創業聯合, 不愿參與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等領域, 這大大限制了農民創業發展, 使農民創業存在一定的制約性。除此之外, 由于缺乏對市場的感知力與洞察力, 農民創業往往缺乏對時機、機遇的把握, 導致創業成功率大大降低。
農民創業過程中, 受多種因素限制, 眼光較為局限, 因此極易受到自然條件、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往往一場較大的自然災害就會給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創業成功率受到影響, 農民創業熱情大大降低。
2 完善農民創業培訓機制的對策
2.1 加強農民創業培訓的實踐, 搭建農民創業的服務平臺
創業培訓需要與實踐培訓相結合, 在創業實踐前, 需要組織農民進行實踐考察與訓練, 組織農村創業代表進行跨區域考察, 學習經驗, 進行交流, 了解不同區域的市場發展前景, 農業發展狀況, 結合自身需要撰寫考察報告, 進而增強創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此過程中, 可選擇設計模擬創業實習模塊的方式, 對創業教學進行實踐訓練, 了解農民的想法, 結合農民意愿設置創業訓練項目, 模擬訓練, 引導農民體驗具體實訓過程。
對城鄉閑置土地進行充分利用, 結合調查結果, 分析農民創業需求, 強化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可通過設置生態農業示范區, 組建創業市場, 構建創業基地, 打造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業平臺。利用多媒體載體整合資源, 打造具有服務功能的返鄉創業園。充分利用限制廠房、閑置土地、閑置器械等豐富創業園, 積極吸引在城農民返鄉。引導、支持地方整合創業“種子”構建創業孵化基地, 發揮早、中期創業企業的帶頭作用, 形成品牌文化、鏈條企業, 構建創業園, 聚集各項創業要素, 控制創業成本, 為農民創業提供便民服務。通過聯合農產品加工業、農貿市場、合作社、鄉鎮企業等構建創業實訓基地, 利用網絡平臺, 組織開創網課教育平臺, 幫助農民了解最新知識, 積累創業經驗。積極運用電子平臺, 開創電子商務, 組建物流集散中心, 拓展創業新途徑。
2.2 構建科學合理的培訓模式
以廣大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基本出發點開展創業培訓工作, 提升農民的創業意識, 引導農民重視創業, 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創業難題。在此背景下, 可對培訓機構實踐課程進行合理化的授課時間安排, 根據農民創業不同階段的需求, 安排長期、短期等培訓方式, 通過提升培訓的針對性使農民可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術, 及時利用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帶著問題參加再培訓, 如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環, 提升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培訓模式, 切實解決農民創業中的難題。
對農民創業培訓內容進行規劃時, 需要根據實際進行調整, 增加培訓內容的針對性, 保證創業培訓課滿足農民的切實需求。在培訓過程中, 要重視對農民的了解, 對不同文化水平的農民進行分類, 采用分層式培訓法增加培訓的實效性。完成培訓后, 需要及時對學員進行跟蹤調查、電話回訪, 及時發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可組織專門小組進入基層, 走向學員家中, 了解真實情況, 跟蹤指導服務。
完善后續跟蹤服務不能只停留在對農民難題的解答、農民培訓建檔等內容上, 而是需要根據農民的創業具體情況進行后續跟蹤, 建立考核機制, 了解農民對相關知識的運用情況, 為是否需有進一步教學培訓提供參考。整合部門, 發揮合力,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農技推廣站、涉農部門等基層力量, 為學員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 及時準確地傳播創業信息, 科學引導學員的創業行為。
2.3 整體聯動, 努力構建農民創業培訓的系統工程
農民創業培訓, 需要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運作, 高效利用不同方面的力量, 整合資源, 構建全面的創業培訓系統工程。對此需要做到:一是重視整合師資資源, 培訓專業的創業技能, 同時向農民培訓生產技術、創業方法、創業能力等,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 優化培訓, 提升農民的創業能力。在培訓過程中, 拓展培訓業務領域, 向農民傳遞生存技能、項目選擇條件、企業管理技巧等多種知識。此時, 需要整合地區生產科研機構、教育教學及相關單位等資源, 挖掘具有潛能的教師, 拓展教師資源, 豐富創業培訓體系;二是做好教育宣傳工作, 重視創業輔導, 選擇有專業經驗、創業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三是整合部門資源, 重視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 有效協調稅務、工商、金融等部門之間的工作, 完善申報、登記等環節, 落實減免政策、簡化辦事流程、增加資金投入、整合資源, 有機結合農民創業培訓與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扶持、減免稅費、跟蹤服務等內容, 打造完善的農民創業培訓體系。
3 結語
通過有效的實踐分析, 明確了吉林省農民創業培訓工作開展的對策, 作為相關研究人員, 要不斷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政策, 不斷創新農民培訓工作, 才能有效保證鄉村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作者:劉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