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產業助力經濟發展的可行性研究 |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16-11-04 點擊:1466 |
|
養老產業是一種綜合性服務業 , 在當前中國外貿乏力 、 內需不振的形勢下 , 大力發展養老產業 , 是調整產業結構 , 刺激消費 , 促改革 、 惠民生 的重要手段 。
|
|
一、前言
當前 , 中國經濟發展 呈現 “ 新常態 ” 態勢 , 告別高速度增長態勢 , 不再簡單以 G D P 增 長論英雄 , 經濟發展呈現速度適宜 、 結構優化 、 社會和諧的狀態 。 十三五規劃指出 , 中國當前經濟內需不足 、 增速下行 。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 優化產業結構迫在眉睫 。 目前中國人 口老齡化嚴重 , 截至 2 0 1 5 年底 , 我國 6 0 歲及以上老年人 口2 1 2 4 2 萬人 , 占總人 口 的 巧 石% 。 預計 到本世紀中葉 , 中國將有三分之一的人 口超過 6 0 歲 。 建立完備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既能滿足老年人這一 巨大群體的需求 , 同時利于擴大內需 、 刺激消費 , 帶動產業結構調 整 , 促進經濟發展 。
二 、 構 建養老服 務體系產 業助 力經濟發展的可行性
1. 養老需求利于擴大 內需 、 刺激消費 、 增加就業消費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 , 只有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 經濟的增長才算是 回歸本意 。 新常態下消費需求 的拉動力突出表現在民生改善上 , 擴大內需成為戰略支點 , 需要通過創新消費市場有效地激活 消費潛能 , 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 一個社會完備的養老服務體系體現老年人需求多樣化 , 從醫療護理 、 家政服務 、 生活 照料等常規需求 , 向保 健休閑、 體育鍛煉 、 科學養生 、 文化娛樂等方面延伸 。 當前 , 我國養老需求潛力巨大 , 養老產業是極具市場價值和 開發潛力 的 “ 朝陽產業 ” 和新興產業 。 可 以在擴大內需 、 刺激消費 、 促進生產 、 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2. 養老產業的發展利于產業結構調 整社會養老產業具有鏈條長 、 涉及領域廣的特點 , 在我 國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 , 養老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將迎來大發展機遇 。 2 0 1 3 年 9 月 , 國務院出臺 《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 的若干意見 》 明確提 出 ,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 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 。 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 : 在強 大內需 的拉動下 , 第三產業高度繁榮 , 進而帶動第一產業和 第二產業健康發展 。 當前我國經濟環境 、 經濟形勢 已經發生了變化 , 不能再單一追求量的增長 , 而是要調結構 、 強質量 , 要深人挖掘各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 、 細化產業 的特點 , 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 養老產業是一種綜合性服務業 , 在當前中國外 貿乏力 、 內需不振的形勢下 , 大力發展養老產業 , 是調整 產業結構 , 刺激消費 , 促改革 、 惠民生 的重要手段 。
三、 新常態下的養老產業 發展路 徑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有效途徑 。 雖然我國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 , 但由于我 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 、 發展緩慢 , 還存在老齡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 專業養老機構數量少 , 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 如何走 出一條適合國情 、 適合老齡化形勢 , 同時又能在新常態下助力我國經濟轉型的 “ 中國式養老 ” 之路成為重中之重 。
1 . 創新養老模式
當前 , 我國老齡人 口數量龐大 , 延續數千年 的傳統文化的家庭養老 已無法滿足 社會 的需求 , 建立多元化養老模式迫在眉 睫 。 因此 , 在借 鑒國外 的經驗 基礎之上 , 摸索出 “ 居家養 老 + 社區 養老服務 + 社 區醫療服務 ” 三位一體 ” 的中國式養老模式 , 這種 以居家養老為基礎 、 社區服務為依托 、 社區醫 療服務為輔助 的養老服務體系 , 集 中了傳統家庭養老和 機構養老的優點 , 也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 習慣和心 理特征 。 過去家庭養老只 是子女們的事 , 現在把它升華為社會化服務 , 既減輕了子女們的負擔 , 又滿足 了老年人的生活服務及精神文化需求 。 政府為主導 , 扶持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發展 ,完善和開發服務項 目內容 , 為居家和短期無人照 料的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 、 醫療康復 、 精神慰藉 、 教育學習 , 等服務 。
2. 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 、 市 場化
長時間以來 , 我 國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方式 , 但是由于計劃生育的大力開展以及經濟社會 的不斷發展 , 家庭規模的變小以及家庭模式的改變導致家庭養老的作用迅速弱化 , 同時對專業型的養老組織 以及社區養老方式的需求量正在逐漸擴大 。 堅持政府管理 , 加強社會投人 , 是改變這一現狀 的出路 。 應鼓勵和支持不 同所有制性質的單位 , 有效利用 醫 院 、 療養院 、 廠礦等企事業單位 的閑置場所 、 設施設備興辦養老機構 。 健全吸引外資和境 內外慈善機構等社會組織在興辦養老機構 的政策 。 支持興辦老年人愛心 護理 、 臨終關懷性質的醫療機構 , 開展老年人護理 、 臨終 關懷服務 。 街道 和社 區要興辦養老機構 , 就近收住老年人 , 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 積極扶持提供養老服務的企業 、 社會組織 和 基層老年人協會發展 , 打造養老服務社會化平 臺。 引導社會力量興建各類適宜老年人集中居住 、 生活 、 護理的養老機構 。
3. 多渠道增加養老資金投入保障
當前 , 我國在對養老服務的資金投人渠道主要有中央 和地方的公共財政支出合彩票公益金收人等 , 民間基本投資較少 。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資金應著眼于多渠道解決 。 一是要地方各級政府強化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中的責任 , 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 , 專項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補助 。 二是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級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資金投人 , 優先保障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 三是要 中央設立專項補助投資 , 積極支持地方社會建立健全多渠道 、 多形式 、 多層次的養老服務事業發展資金籌措機制 。 四是對各級承擔的建設 、 運營經費 , 應列人財政預算并建立動態保障機制 , 逐步提高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在各級財政預算 中的比例 。
4. 加強養老人才保障
養老人才短缺 , 養老人才 隊伍 建設 問題成為養老事業的重中之重 。 目前我國養老行業還沒有成熟 的養老人才培養體系 、 養老人才流失嚴重 、 養老教材滯后等問題 , 老年服務與護理人才短缺 、 為老服務人才專業化和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是為老服務提升質量的主要障礙 , 這些嚴重制約了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 。 目前 , 可有計劃地在高校和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設立老年服務與管理 、 社 區康復 、 生活護理 、 衛生保健等專業 , 為養老服務事業培養中、 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 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地位 , 穩定養老服務從業人員 隊伍 , 培育和發展青少年志愿者和 社工隊伍 , 滿足老年人多樣化服務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