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 分析傳統村落公共文化的主要生產機制, 即政府主導機制、社會化機制、自生產機制。并以郎德苗寨為案例, 梳理傳統村落自生產的社會邏輯及價值。最后提出傳統村落公共文化自生產可行路徑, 即培育以鄉賢為核心的自制組織和制度體系;構建公共服務平臺, 便捷務工青年回流;聯接社會化供給機制, 促進供需協調發展;建立需求表達機制, 尋求政府幫扶與引導。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要求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按照“治理有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 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屬于農村的傳統村落存續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鄉約民俗, 在現代化過程中, 傳統村落不僅需要基層黨組織的和NGO的引導和幫助, 同時也要依靠社區自組織的參與發展。村落社區自組織的培育與發展, 是實現社區參與的前提條件, 也是實現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而村落社區自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就是村落的公共文化建設。當前, 在傳統村落聚集的地區, 大到民族小到村寨, 各有各的民族信仰、文化習俗以及休閑娛樂的方式, 以政府主導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制與在地村民的文化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現有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大多數是由政府包干或是社會組織的供給, 它們往往不能精準把握各區域不同民族村落的文化需求, 而是一味均等式標準式發展, 又常常忽略了在地村民公共文化自生產的能力, 從而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低下, 甚村至是無效供給, 使得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 最終致使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為了讓傳統村落在地村民的生活日益豐富, 也為了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 傳統村落公共文化自生產可行路徑亟待探索。
一、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現狀分析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簡要回顧, 發現學術界在農村公共文化培育與生產機制方面主要是圍繞市場化機制、社會化機制以及政府主導機制進行研究。其中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涉及較多的是政府主導機制、社會化機制。本文就以上兩種生產機制的實踐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并提出自生產機制, 以期對傳統村落公共文化的建設、社區自組織的培育與發展以及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方面的實踐問題起到理論指導作用。
(一) 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政府主導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的政府主導機制是指政府來主導和負責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提供、生產和傳送文化服務產品。政府主導機制最本質的行政特征就是“科層制”, 并依托于公共財政, 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路徑向傳統村落提供具有特定價值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而傳統村落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生存邏輯, 政府強勢的文化干預, 客觀上雖有助于推動村落公共文化建設, 但在實踐過程中容易造成文化供需的錯位以及文化需求上的路徑依賴。總體看來, 政府科層制的行政邏輯以及缺乏必要的文化需求表達機制是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需錯位的主要原因, 因此構建良性互通的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是服務型政府亟待解決的事情。
(二) 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社會化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供給機制是指通過NGO、高校以及專業的文創機構等社會主體來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設計、生產與輸送。在社會化機制中, 高校、民間文化社團、鄉村藝人以及具有文藝特長的村民是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主要載體, 他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因內生于在地鄉土社會, 所以更能滿足當地村落民眾的文化需求, 避免公共文化的供需錯位, 因此在傳統村落公共文化領域更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總體來看, 公共文化社會化供給機制在挖掘和傳承村落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優勢, 同時由于其傳遞方式更靈活也更貼近于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因此相應地更容易被當地民眾接受, 從而更容易成為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主體。
(三) 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自生產機制
自生產供給機制是以在地村民為核心, 通過特殊的村落結構, 形成傳統社會共同體, 并獨立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與輸送。
二、藝人所在地藝術組織團體, 他們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自生產供給機制因其是以當地村民的文化需求為導向, 所以最能高效直接地豐富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傳統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自生產機制內生于在地村落, 且符合當地村民迫切需要的文化訴求, 是最高效最直接的供給機制。因其正常運行需要村落具備高度的自發性秩序以及優秀的鄉賢作為領導管理者, 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地村落一旦具備公共文化服務的自生產能力, 其供給機制將是以上三種機制中可持續性最強的, 效果最顯著的, 也是最能培養和促進在地村民文化自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供給機制。
三、傳統村落自生產的社會邏輯及價值———郎德案例
(一) 郎德上寨概況
郎德苗寨因其近乎完整的原始建筑風貌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98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稱號, 2008年的北京奧運圣火就經過于此。郎德苗寨是一個農旅參半的傳統村寨, 農業收入和旅游收入幾乎占據當地村民的所有收入, 也因為這樣, 在地居民很少外出打工。近年來, 郎德旅游接待和服務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僅在村舍房間里安裝了電風扇和熱水器, 而且還配備了無線網絡。因此, 郎德上寨的游客由原先大多數的一日游游客逐漸轉變為深度體驗式的游客, 當地村民的收入也隨之漸長。雖然郎德苗寨的旅游活動得到過有關專家的指導和政府部門的支持, 但村寨旅游發展的決策主要由村長領導的自治組織自主決定和管理, 不依賴于政府和外界社會力量, 具有高度自發性秩序, 這是郎德苗寨最大的特點。
(二) 郎德工分制———經濟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的共生互濟
郎德苗寨的集體接待表演規模宏大, 村民們不管男女老少, 都身著傳統的民族盛裝, 夾道而立, 吹拉彈唱, 祝酒迎賓。村民們之所以能以高度自發性秩序, 組織好相關的迎賓和表演活動, 是因為他們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 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社區參與和利益分配的機制———“郎德工分制”。“郎德工分制”主要規則如下:全體村民如無特殊情況, 都參與到接待和表演活動, 從中所得的25%作為村寨發展基金, 主要用于維修道路和風雨橋等公共設施;剩余的75%則按勞分配, 以工分制記酬, 每月結算一次。郎德的工分制不僅充分調動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 而且在相對均等的利益分配機制下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實現了經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有效融合、互濟共生, 同時也有益于在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三) 郎德自生產的社會邏輯及價值
郎德經濟共同體與文化共同體的協同共建有益于在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的傳承。文化有自身建設的規律, 盡管這個村莊很發達但這個村莊的文化一旦沒有同步復興, 過幾年之后就會空心化, 在一個村莊中富人就會先走, 把一個爛攤子留給窮人。在經濟和文化都得到發展的情況下, 在地村民才能產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自覺和自信, 文藝表演不僅是他們經濟來源的一部分, 也漸漸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 鄉土情懷也會吸引青年回流, 豐富和傳承他們的傳統文化。最終, 他們達到了公共文化自生產的目的, 也促進了在地村民之間、在地村民與外界的文化接觸與交流, 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這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傳統村落公共文化自生產可行路徑
(一) 培育以鄉賢為核心的自治組織和制度體系
村莊自組織至關重要。我們傳統村落在五千年歷史里面維持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 就是因為鄉賢, 正如郎德上寨老支書陳正濤一樣, 他們以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方式, 在組織村莊完成村莊的制度, 建立起了村寨經濟和文化的自生產機制。傳統村落內部的文化體系是一個自治體系, 新中國成立時自治到村到組到小組, 文革結束之后, 國家力量的抽離之后, 村莊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垃圾遍地。個人的私德在沒有公德的約束之下, 無限膨脹, 文化共同體瓦解之后這個村莊的經濟一定沒法做。所以以鄉賢為核心的自治組織很重要, 它們承建一個村落共同的認同, 即為村落文化認同, 是構建文化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步。
(二) 構建公共服務平臺, 便捷務工青年回流
鄉村振興需要培育社區內生力量, 內生力量的培育需要有一個載體, 這個載體就是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要構建公共服務平臺, 便捷青年在城鄉之間流動。青年是文化的學習者和傳承者, 他們從小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 學習傳統技藝, 他們本身就具備傳承和發揚當地文化的能力。再者, 青年可以回來學習鄉賢們留下的寶貴經驗, 培養發展自己的能力, 再結合自己在外務工求學時學到的新東西, 繼承和創新在地文化和經濟自生產機制, 實現城鄉資金、技術以及思想的流動, 本質上也是傳統村落現代化的一種途徑。同時, 青年回流可以照顧老幼, 避免村落空心化, 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也有益于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有利于村落以共同體的方式共生發展, 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三) 聯接社會化供給機制, 促進供需協調發展
公共文化自生產機制與社會化供給機制相關聯, 可以使得在地公共文化生產者與外界文創機構、高校、文化社團、民間藝人或非藝人的村民相互聯系、相互學習、相互發展, 達到交流感情, 豐富和創新在地文化的作用。同時, 他們提供的文化服務都是內生于彼此在地的鄉村社會, 更貼近當地村落民眾的文化需求, 在傳統村落公共領域更有活力和發展潛力。再者, 公共文化社會化供給機制在與在地自生產供給機制社會交往的過程中, 會盡可能在經濟和文創技術方面支持在地村民, 改善在地的文化生態環境和生活基本設施, 高效地豐富在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從而實現社區公共文化的供需協調發展。
(四) 建立需求表達機制, 尋求政府幫扶與引導
建立健全的需求表達機制, 一方面要強化村民文化權利意識和公共利益意識;另一方面要強化政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民主意識。其次是建立健全村民表達公共文化需求的渠道。一是疏通各類村民向政府反映民意的渠道;二是建立健全的表達需求的機制, 在地村民有什么樣的文化需求, 政府就配套什么樣的公共文化產品, 從而使在地村落盡可能的建立自身的公共文化自生產機制。村落的基礎條件不一樣, 需要當地政府在前期給予幫扶和引導, 改善村落周圍大環境和通達條件, 達到切合在地文化地方形塑。同時, 引導在地村民挖掘和認知自身文化, 給予回流青年優惠政策, 引導當地鄉賢建立管理自治組織, 根據在地村民的文化需求, 給于他們必要的支持和幫扶。最終得以構建傳統村落公共文化和經濟的自生產供給機制, 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作者: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