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健康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健康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0%,而我國健康產業僅占GDP比重的4%~5%,與美國、日本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健康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他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據此,社會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提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受到了有始以來的最廣泛關注,健康產業作為健康事業發展的市場化風向標也活躍起來,尤其是英特網、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媒體、新技術、新服務的全面影響和應用,不僅顛覆了傳統文化的健康概念和人們生活中的健康理念,而且讓健康產業發展也步入了一個大思想指導下的大健康、大發展的大時代,中醫藥在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復興中華文明文化建設的核心作用,而且將全面影響大健康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包括健康文化、健康理念、健康管理、健康規劃、健康政策等人文精神和制度體系的建設。
1大健康概念的時代呼應
我們常說: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大健康?大健康與哪些知識相關?
1.1健康概念很長時期內健康是一個關于人的身體問題的復雜概念、模糊概念,理論上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一般來說,傳統的也相對狹義的健康觀是指“人無病即健康”;現代的也可以說是廣義的健康觀是整體的人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理念。因此,權威的健康解釋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用以下兩句話來概括:狹義的健康就是身體現在沒有病;廣義的健康就是身體不會生病,沒有生病的環境!
1.2 大健康概念 可能現在也沒有人能說清楚大健康的準確定義,因為它包括的內涵太深,外延太廣,涉及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復雜系統的相關性。
現在權威的說法是大健康是根據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的改變,提出的一種全局的理念。它追求的不僅是個體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僅有科學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確的健康消費等。它的范疇涉及各類與健康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涉及到各類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動。因此,筆者認為大健康不是一種簡單的理念,是多種理念的整合融合,它既有生活的常識,又有生存的理解;它既有理性的思維,又有哲學的思想;它既有感性的認識,又有實踐的成果。它是社會的,更是人類的,它是發展的理念、需求的理念、消費的理念的總和。
1.3中醫健康概念中醫健康概念應該屬于大健康概念的范疇,多與長壽相聯系,因此,現代人講健康生活,不講中醫不行,不講養生保健不行。
中醫第一部專著《黃帝內經》第一篇就有如下記載: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過百半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中醫文化源遠流長,養生保健博大精深。中醫古籍中雖然沒有健康的明確定義,但在《黃帝內經》等相關文獻中記述與健康相關的知識卻非常豐富和系統,《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里所講的“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等多重含義,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健康意識。另外,傳統中醫藥非常重視“藥食同源”理念,通過辨證施膳,做到治防并舉、養療結合,《黃帝內經》“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人以五谷為本”等記載,提出了“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制原則。因此,“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學最早倡導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維護以及預防疾病的健康新模式。因此,中醫學的健康概念既簡單又明了:健康就是吃的好,睡的香,四季養生,反應正常等。
2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
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提出,到2020年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關指標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中包括“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等目標。同時,該文件還強調,要以“預防為主”,實現醫學模式的根本轉變,以公共政策、科技進步,著力解決長期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在此背景下,養老、慢性病等健康問題將受到廣泛的關注,同時,日益惡化的環境狀況對居民的身體健康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提高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大健康概念、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2.1 人口老齡化加速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內燃機
我國從上個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我國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人口的加速老齡化與壽命的延長將是大趨勢。目前60歲以上人口接近2億,2030年我國將迎來老齡化高峰,老齡人口將超過3億,將是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僅可以提高人們體質和生活質量,而且可以讓龐大的老齡人口變成擴大內需、推動發展的內燃機。
2.2大病重病病死率居高不下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3次全國死因調查顯示,過去30年我國人群惡性腫瘤標化死亡率由75.6/10萬上升至91.24/10萬,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有關的肺癌、肝癌、結直腸癌的死亡成明顯上升趨勢。因此,治理環境、大病救助、提高重病患者生活質量是驅動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內在因素。
2.3人們對健康消費支出的意識增強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我國居民收入的提升為大健康產業發展奠定了購買力基礎,國際發展經驗顯示當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進入典型的消費升級周期,非生活必需品消費將成為主流。2011年以來,我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從2008年15780元增加到2014年29381元。伴隨收入增加,居民醫療消費支出保持較高速增長,2011~2014年,城鎮居民醫療保健類支出年均增長率為10.66%,高于居民消費性支出10.35%的增速,且近年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14年醫療保健類支出增速為14.91%,大幅高于8.01%的消費性支出增速與8.98%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2.4 市場需求是大健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泵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確立了“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突出了大健康的發展理念。我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測算,2016年近3萬億,預計到2020年大健康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8萬億。其中大健康產業中10大熱點的市場規模和前景分析如下:一是養老產業,目前規模超過2萬億,預計到2020年達3.4萬億;二是健康管理,目前規模30億,市場潛在規模600億;三是商業醫保,市場空間很大,屬朝陽產業,預計10年達1.8萬億;四是醫療美容,近些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長率,預計2019年達1100億;五是在線醫療,2015年170億,5年內將突破500億;六是養生旅游,2015年交易規模400億,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20%左右,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在1000億左右;七是智慧醫療,2015年約為260億,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在30%存在,到2020年有望達到1000億;八是康復醫療,2015年約270億,到2020年有望達到700億左右,年復合增長率不低于20%;九是醫藥電商,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達50%以上,到2020年預計超過1100億;十是基因測序,基因測序飛速發展,預計2018年規模達117億,年復合增長率為21.1%。可見,大健康產業的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期內市場需求必將成為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2.5 中醫藥事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引擎 大健康產業發展離不開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2010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成立大會上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劉延東副總理2014年元月十六日對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作的重要批示:“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規劃指出,未來5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重點任務主要有:一是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二是加快發展中醫醫療服務;三是支持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四是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五是培育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游產業;六是積極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支撐產業發展;七是大力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各項政策都將助力大健康產業的長足發展。這表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寄予了深切的希望!發展中醫藥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
3 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
2013年8月2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提出把健康產業作為國家支柱型戰略產業。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提升到“有效擴大就業、形成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的層面,顯示了大健康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位置。大健康產業也將成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以大健康為主題的“健康保健時代”已經成為全球繼蒸汽機引發“機械化時代”以及后來的“電氣化時代”、“計算機時代”和“信息網絡時代”之后的熱點話題,尤其是中醫藥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必將顛覆未來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要求和發展趨勢。
3.1 以創新服務體系為重點的大健康產業
隨著人們生活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全方位地進入到了醫學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務層面,大健康產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傳統觀念認為,醫院、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就是健康產業,實際上這些只是粗放的防病治病的醫藥產業,目前,以醫院為主體的健康服務產業出現了重要的轉折點,醫院已經不再是健康服務的唯一保障,主要體現在健康服務體系和服務機制的創新發展。一是醫療健康機構智能化安全服務體系建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信息安全服務技術在醫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能夠提供實施智能安防,醫療機構和健康機構重要區域實施全天候監控服務自動化,因為安全是人們追求健康的前提;二是健康服務模式由傳統粗放式向現代精細化全面轉變,從專業醫院到社區醫療所,大健康產業商業營運模式開始凸顯,整個行業服務模式正在積極地從粗放式向精細化方式全面轉變,主要體現在以崇尚人文關注關懷的健康服務道德風尚廣泛形成;三是健康服務管理由過去封閉式向現代開放式全面轉化,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開始滲透到大健康產業的各個環節,健康信息服務產業使健康管理實現了全面的開放,移動醫療、遠程會診使跨區域、跨國界健康管理成為現實,打破了傳統的醫療服務管理模式,尤其是隨著全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加速,未來信息化大健康管理服務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3.2 以創新技術成果為目標的大健康產業
積極組織高起點大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積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金融機構協作,培育形成大健康創新人才,著力突破大健康領域關鍵技術。一是生物醫藥技術成果是大健康產業最關注的投資目標,主要圍繞健康、養老、養生、醫療、康體等大健康產業,通過云計算來集成不同地區的特定數據,并加以整合,運用大數據管理技術提高模型的效率,從而提高研發的速度,重點投向新藥研發、疫苗、優質中藥材和健康產品原料、中藥、生物技術藥、功能性保健品等研發。二是新型產業技術推動大健康產業的快速轉型,升級產業及產品形態會成為大健康產業重要的動力,為戰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是養老服務是未來最有前景的大健康產業之一,因養老產業并不是簡單的修建養老場所,而是用新技術去提升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如穿戴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多的功能性產品,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3.3 以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為主體的大健康產業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設立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專門篇章,更明確了中醫藥的重點任務,同時在全篇多處提及中醫藥,將其融入健康中國建設各方面。預計到2020年,中醫藥產業有望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一是中醫藥在大健康產業構建發展中將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大健康是根據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的改變,提出的一種全局的理念。它圍繞著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關注各類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和誤區,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對生命全過程全面呵護的理念指導下提出來的。它追求的不僅是個體身體健康,還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會、環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僅有科學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確的健康消費等。它的范疇涉及各類與健康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涉及到各類組織為了滿足社會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動。發展大健康產業,歸根結底就是要轉變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即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模式。國務院于2013年10月14日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的指導文件,其中提出“2030年中醫藥服務將實現全覆蓋”的目標,也將“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作為八大主要任務之一。尤其提出在健康產業領域,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從2015~2020年的8萬億元,增加到2030年的16萬億元,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巨大空間。二是大中藥生產企業現代工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大中藥產業是以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樞紐、中藥知識經濟產業為動力的新型產業。除了藥品,還包括中藥保健品、食品、飲料、化妝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中藥農藥、中藥獸藥、中藥飼料添加劑等。2014年中藥生產企業達到3813家,中藥工業總產值7302億元。目前國內中藥材市場年需求量在200萬噸以上。隨著GMP、GSP、GAP、GLP等規范的推廣實施,中藥企業的整體素質和行業秩序明顯好轉,現已形成“北有同仁堂,南有廣藥集團”的兩大強勢集團格局,太極集團、匯仁集團、天津天士力、成都地奧、長沙九芝堂等老字號企業和現代中藥企業在不同的領域和區域各具實力。預計到2020年,我國中藥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中藥“重磅炸彈”達到5個,銷售額過500億元的中藥企業達到3家。因此,以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為新業態的醫療、養生、保健、康體康養相結合的回歸自然醫學模式,必將為大健康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和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