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有的農業新業態探索為基礎, 主要涉及的是田園綜合體和全域旅游這兩種新業態, 結合調研情況, 總結提煉出武漢市發展新業態存在的一些問題, 最終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適合武漢市農業新業態發展的建議, 從而根據武漢市不同地區的特色, 打造出一個與市國際超級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都市農業特色產業模式, 拓寬農業的價值鏈和提高農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 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和思維, 如今已經有了革命性的變化, 當現代經濟與傳統的農耕文化相融合時, 新的農業業態就應運而生。武漢市在這些改革中, 新的農業業態和生態不斷地推陳出新, 一些地區在農業新業態上進行大量的有益探索, 豐富了農業產業的內涵, 也為城鄉二元經濟融合, 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式。
1理論研究
1.1農業新業態———田園綜合體
戴天放 (2014) 提出傳統的農業業態是對農產品 (服務) 形態和農業經組織形式的一種綜合性描述, 不僅包括對當前所處的農業發展現狀的基本認識, 也包括對農業發展趨勢的預測, 是一個包含了業種、業狀、業勢的綜合性概念。陳秋衡 (2017) 認為農業新業態就是一次產業融合, 可以把農業新業態歸納為農業與服務業交叉融合型新業態、農業子產業之間的整合融合型新業態、高新技術對農業滲透融合型新業態、綜合融合型新業態等。
田園綜合體作為一種新的農業業態, 是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的融合。黃健兒 (2015) 提出田園綜合體由景觀核心區、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居民發展區、社區配套網組成, 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 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 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 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發揮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
圖1 田園綜合體組成部分示意圖
1.2生態農業———全域旅游
“生態農業”是指利用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現代管理與科學技術方法以及傳農業發展經驗等, 能夠獲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都比較高的一種現代化高效農業。全域旅游作為生態農業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 周明慧 (2014) 提出全域旅游是以旅游業為主導和依托, 統籌規劃整個旅游目的地, 實現旅游地多規合一, 旅游資源統籌整合, 旅游產品聯動開發, 旅游產業規模集聚, 旅游服務優質升級, 旅游體驗全程優化, 旅游消費合理滿意, 旅游企業效益多元, 社區居民共建共享, 旅游氛圍無處無時不在, 打破景區門票經濟, 發展全域產業經濟, 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構建全域、全業、全民旅游發展大格局。
2武漢市農業新業態發展的問題分析
(1) 景觀核心區單一, 農業產業鏈較短。
在武漢市現有田園綜合體建設中, 大多數都包括文旅這個產業, 也就是景觀核心區的建設都比較成熟, 但是出現景點同質化、單一化, 顯得景區毫無特色, 并且只有在景點開花或結果旺季時游客較多, 而淡季時景點則荒蕪。而田園綜合體不只包括文旅這個產業, 還有農業、地產, 不僅只有景觀核心區, 還有對應的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社區配套網, 在實地調研中發現, 我市已有的打著田園綜合體建設口號的地區, 僅有觀光游覽的旅客人流, 而休閑娛樂、文化藝術、農耕活動等相關產業并沒有帶動起來, 現代農業的產業鏈較短, 產業價值發揮有限。
(2) 城郊農業發展停留在“旅游+”的點上, 農村社區建設跟不上。
為響應“全域旅游”的理念, 武漢市近郊積極開展全域旅游建設, 但在現有的全域旅游建設探索中, 大多數地區發展模式都停留在“旅游+”這個點上, 即各個旅游景點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游客來景點觀賞游玩后就直接離開景點, 并沒有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產業吸引游客消費, 農村的社區建設跟不上景點的規劃發展, 而全域旅游理念所強調的是全域、全業、全民整個面上的發展大格局, 也就是說已有的全域旅游建設帶動的更多是景區門票經濟, 而所要達到的帶動農民、農業、農村發展富裕的目標并沒有實現。
此外, 還有一些在農業新業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共性的問題, 例如, 生態農業意識不強, 農業勞動人口素質偏低, 專門的生態技術人才十分稀缺;農民的專業合作化經濟組織不健全, 尚屬于起步階段, 勞動生產率低、效益低等。
3發展武漢市農業新業態的對策建議
(1) 加強農業生產區建設, 提高閑置土地利用價值。
在現有的武漢市田園綜合體開展中發現, 大多數景觀都是在其農產品旺季盛開時客流量比較大, 而一旦旺季花期一過, 景點就幾乎無人問津, 大面積土地閑置出來, 景觀核心區的土地價值只有在旺季時發揮出來, 而一年中大多數情況下是荒蕪的, 因此不僅要把核心景觀建設好, 也要把基礎的農業生產跟上, 根據農作物四季種植更替情況, 在土地閑置時按照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活動, 讓土地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也使得農民不僅能在景點旺季時分一杯羹, 在淡季時也能依靠自己的雙手獲得豐收。
(2) 完善休閑聚集區發展, 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
根據調研發現, 武漢市大部分旅游景點的休閑聚集區建設都是游樂園里的娛樂設施, 缺乏新意, 消費的游客也比較少, 這也導致了游客們一般把景區逛完后就離開景點返程, 消費模式單一, 發展模式還停留在“旅游+”這一點上, 因此, 要完善休閑聚集區的發展規劃, 可以根據武漢市不同地區的農耕文化特色來建立博物館, 并訓練培養一批講解人員, 比如草莓種植特色區就可以展示不同品種的草莓及其來源解說, 草莓的衍生產品展覽, 還有草莓文化節等, 借此來宣傳農產品的種植文化, 在博物館里還可以展示一些能夠喚起游客鄉愁情感的農事工具等, 有些地區還存在著歷史文化遺產都可以展現出來供游客游覽, 拓展發展模式轉變為“農業+旅游”, 既豐富了游客的消費模式, 也延伸了農產品的產業價值鏈。
(3)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合理布局農村社區配套網。
武漢市已有的田園綜合體和全域旅游建設的景區幾乎都可以一日游或是半日游完, 不存在住宿情況, 游客的這種行為既因為景點的單一性, 也因為景區沒有吸引游客配套的住宿服務提供, 因此開展田園綜合體和全域旅游規劃建設中, 要建設具有地域風情和特色的民宿小館, 能夠體現當地的文化氛圍, 比如木蘭文化, 在民宿建設中融入這種文化特色, 加強游客的消費體驗, 使得城市人口能夠體會到農村生活的靜謐和魅力。合理布局農村社區配套設施, 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配套完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 讓農民體驗到都市生活的豐富精彩, 落實社區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措施, 促進城鄉二元融合, 讓社區群眾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當的社會服務。(作者: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