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工業園的主要問題
傳統是相對于高新技術產業園而言,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導,即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輕工業以及炭、電力、鋼鐵等資源消耗型工業為主導特征的工業園區。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改變,土地、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外部轉移步伐的加速,傳統工業園對地方經濟的推動變得步履艱難,轉型提升的呼聲日益高漲。相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園區而言,傳統產業園起點低,主導產業不符合國家重點規劃的產業方向,轉型任務更為艱巨,其現狀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發展動力不足
傳統工業園往往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產業為主導,生產環節多集中在價值鏈底部的制造加工環節,附加值較低,對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動十分敏感。特別是一些以外貿出口為主的工業園,更容易受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
2. 產業集群不發育
有些地區的傳統工業園長期以來采用單個企業招商模式,放低企業進入園區條件,園區發展過渡依賴土地經營和優惠政策,競爭著力點放在基礎設施,土地價格,稅收等可模仿的生產要素上,對產業發展缺乏有效調控。從而造成園區內企業關聯度較低,產業集群發育受限,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創新,園區整體競爭力不足,效益低下。
3. 環境污染難以根治
傳統工業園內產業多為資源消耗型產業,隨著生產線的不斷更新,生產工藝不斷完善,對環境影響逐漸減少,但是基于傳統產業本身的特質,這種改善十分有限。隨著園區開發規模的日益擴大,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排放量增大,園區內普遍存在水質惡化、固廢和噪聲污染超標等現象。此外,不少工業園區缺乏中長期的控制性規劃,對空間布局、環保設施等缺乏總體的生態化設計。
4. 有產無城
傳統工業園區成立的初衷在于作為城市產業發展的平臺,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極核,因此,在為地方經濟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城市邊緣的經濟孤島,忽視了產業與城市功能的協調發展,城市服務與產業發展不相匹配。
(二)規劃內容建議
1 、以區域格局確定發展目標
產業園區能夠得到良性發展,最關鍵的是在區域層面的大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確定自身是融入區域產業發展浪潮,還是找到個性特色,獨樹一幟。這一定位的得出往往是通過在整個大區域內對交通廊道上產業功能的梳理,以及與周圍各個功能板塊之間優劣勢的對比而得出的。
2、以創新引領傳統產業升級
1)創新平臺建設
借鑒佛山陶瓷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打造三大創新平臺:創新孵化平臺,建設研發園、孵化園、共享實驗室、共享工作室;人才培養平臺,建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創意設計、會議會展設施;商貿服務平臺,建設資訊、專利保護、法律、海關、保稅物流、加工物流等功能。
2) 產業鏈條延伸
通過積極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構建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配套的理想企業群落。
3) 以特色彰顯和諧產城格局
比如,以生態要素塑造空間特色。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特色,利用優質的生態條件打造品質空間,以此來吸引企業和高端人才,形成獨特賣點。如株洲的航空城、服飾城等都以優質環境和特色形象打造為塑園之本。同理,還可以文化底蘊彰顯園區風貌。
(三)實施保障
在規劃主體內容確立的基礎上,傳統工業園的規劃建設以政府為主導,需要建立保障規劃內容得以順利推進的實施機制。
1、入園門檻
規劃建議參照類似地區的成功經驗,依據地方、國內和行業相關標準,確定合理的企業入園門檻。主要從兩方面進行控制。一是建立定性指標體系,包括產業類別、生態環保、科技含量、是否為行業領軍企業等;二是定量化的指標體系,投資強度、地均產出、容積率、吸納就業等。具體的定量化指標依據不同的行業設置不同的標準。
2、項目策劃
開發區得以順利實施運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基礎建設、項目引進、中小企業扶持、拆遷安置、日常管理等。其中基礎建設耗費的資金量最為巨大,根據一般經驗,1平方公里的基礎建設和廠房建設大約需要消資30—50億。開發區用于運作的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土地出讓收益、稅收和各級政府補貼。
3、城鄉統籌
傳統產業區常常忽視鄉村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簡單采用將鄉村全部遷出以便植入工業的建設方式。這樣的方式缺乏對現有鄉村為工業區提供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有效利用,粗暴的村莊城鎮化也肢解了地方鄉村的美好生活。特別是對于中部地區小城鎮而言,開發區位于亦城亦鄉的城市近郊,城鄉統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