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成就:
河南許昌鄢陵縣的農業和花卉經濟發達,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這里是“中國花木之鄉”、“北方花都”,更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2011年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截至2013年,全縣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花卉苗木品種達2400多個,擁有各級各類花木園林企業612家,從業人員18萬多人,經紀人8000多人,花木產業年產值達22億元以上,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產品,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木生產、銷售集散地,花卉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600多元。鄢陵縣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有來自北京、寧夏、甘肅、上海、浙江、湖北、安徽、河北、內蒙古等地的59家省內外企業入駐,總投資達3.48億元。鄢陵縣憑借花卉苗木為主的生態旅游資源帶動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現已建成了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花都莊園、花都溫泉度假區、陽光生態旅游度假區、中國臘梅園、花卉長廊、千畝蓮池賞荷園、萬畝櫻桃園、花鄉農家樂、陳化店茶文化一條街等精品景區景點。
(二)成功經驗:
1、花木文化濃厚
鄢陵縣花卉苗木栽培歷史悠久,唐代就開始有大型綜合園林植物栽培,悠久的花卉栽培歷史造就了濃厚的花卉文化,鄢陵人民愛花、賞花、養花之風盛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對花的欣賞、美的追求愈加強烈,花卉消費和植樹熱情日益高漲。2009年許昌市人均花卉消費達到89.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人均植樹6棵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
2、集群優勢明顯
產業集聚區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經濟增長的新集點、產城融合的新聚點。鄢陵在遍地開花、全面發展花卉苗木的同時,按照花木生產、生態旅游、新農村建設三篇文章一起做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了鄢陵現代名優花木科技園區。園區內最大的企業河南龍源花木公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珙桐研發中心,全國最大的蝴蝶葉銀杏研發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花木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花木園區被命名為“國家苗木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和“河南省十大旅游產業集聚區”。
3、市場網絡健全
全縣花木市場營銷網絡非常健全,成立了花木經濟合作組織10個,培育花商8000多人,并形成了“前市后場”的生產銷售體系,共有花卉苗木交易場所389個,其中規模最大的為中國北方花卉苗木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到3億元以上。并建成1個花卉苗木交易信息中心和24個花卉苗木信息網站,發展“農信通”短信用戶6萬余戶,為5100戶花農安裝了寬帶網絡,實現了以市場定品種、以銷售定生產,網上銷售已成為全縣花卉苗木產業銷售的主渠道之一。
4、增收效果顯著
花木作為美化人民生活的精神與物質消費品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并成為一項快速發展、經濟效益良好的產業。參與花木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不但可以從種植環節中受益,還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所以,花卉苗木業是農民增加收入,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渠道。農民在園區企業打工,實現了本地就業,年務工收入達3000-5000元,全縣花農人均年收入7600元,花木主產區人均年收入10600元。
5、帶動作用明顯
花木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許昌旅游產業、會展產業和休閑商業的發展。目前,已建成鄢陵中原花木博覽園等生態旅游觀光點,不斷提高花木產業綜合效益。僅鄢陵縣每年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2億元。近年來,本縣立足省內市場,拓展省外市場,按照不同層次、不同特色、不同自然景觀等不同情況,規劃建設休閑場所,發展以溫泉理療、健身養生、文化娛樂等為重點的休閑產業,形成了“商務在鄢陵、休閑到鄢陵、創業來鄢陵昌”的發展格局。
(三)發展不足:
1、產品結構不夠合理
由于前些年花木種植利潤非常高,大家盲目跟風,苗木生產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苗木正在從前些年的賣方市場逐步向買方市場轉變,苗木市場利潤降低甚至出現虧損,必然影響苗農和企業的積極性。從表面上看,面積爆增和行業內競爭加劇是其主要原因。但從微觀上分析,品種單一和品種規模失調是其根本原因。鄢陵花卉品種以觀花、觀葉花卉為主,主要有西洋杜鵑、蘭花、茶花、鐵樹及綠化苗木,近年引進的金琥、紅球、紅掌、郁金香、康乃馨等花卉新品種種植較少。據調查,近年新增加的花卉面積中,觀葉植物、鮮切花及其它花卉品種所占比例偏低,整個花卉結構比較單一。
2、苗木企業帶動農戶能力弱
苗木龍頭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苗圃場,基本都是銷售自己苗圃場的花木,不足后才從農戶手中收購,而農戶與苗木龍頭企業聯系不緊密,苗木企業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經常壓價收購。而農戶基本依靠苗木企業銷售花木,在目前花木銷售不景氣的情況下,農戶的花木基本無人問津,今年銷售價格也極低。
3、缺乏技術支撐體系
具體表現為:一是花卉質量控制體系尚未建立。千家萬戶分散種植、粗放管理的模式,花農質量意識淡薄,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沒有建立花卉產品質量標準和包裝標準,培育技術不規范,植物檢疫手段落后,流于形式,花卉產銷處于自由分散的狀態。二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開發、應用滯后。新品種引種,開發主要靠花農自發進行,雖然有為數不少的科研單位擁有較好的花卉研究人員和設備,能研究一些新品種,但因場地、資金等方面原因,未能形成商品批量生產,難于產生好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花農苦于沒有新的當家品種,另一方面科研企業苦于開發的新品種、新技術不能及時推廣,花農企業各自為政,技術、信息相互封鎖,花卉科技水平難以普遍提高。三是專業技術力量薄弱。花農種養技術的推廣主要依靠自身的種植經驗總結和相互間的學習交流,缺乏系統的專業技術培訓,對花卉生產的全過程難以進行科學管理。
4、資金投入不足
一是資金需求較大,花農貸款困難。花農種花的投入基本上源于自籌資金,農業貸款規模與花卉產業的巨大投入存在較大的差距,花農自籌資金的不足,主要靠民間借貸來彌補,而民間借款利息大大高于信用社,加大了花卉的生產成本。二是吸引境外資金比例偏低,花卉產業難以實現大的跨越。花卉產業如果僅依靠有限的銀行信貸投入及花農自籌資金,就難以做大做強,盡管市政府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致力改善交通環境吸引外商投資花卉產業,但成效不大。
5、市場體系不健全
一是花卉流通體系不健全。花卉產業缺乏專業市場,花農和企業獲得信息的手段落后,傳遞速度慢,如花卉協會建立的網站,信息不全,自建立后極少更新內容,花卉交易手段落后,目前仍以對手交易為主,交易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效率低,而且容易引發不正當競爭,造成行業信譽受損。二是市場競爭無序。整個花卉市場競爭還是處于產品價格的惡性競爭階段,相互拆臺,壓級,壓價現象時有發生,市場價格一哄而升,一哄而降,結果是花農、企業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失,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制約了花卉產業的發展。
6、扶持政策不夠完善
近幾年來,鄢陵縣已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支持花木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多集中于如何擴大面積、發展種植規模方面,關注花木生產產前、產后環節較少,如關于種苗繁育、物流市場、行會組織等的相關政策不夠完善。鄢陵的大馬鎮、柏梁鎮、陳化店鎮等屬傳統的花木主產區,隨著生產發展、時間延續,一些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尤其是道路建設滯后。但是,近年來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沒有對這些老區很好地傾斜落實,影響了花木老區的改造升級步伐。
(四)啟示借鑒:
1、加快產業化進程
隨著苗木產品從價格向質量競爭方向的改變,必須培育有競爭力的苗木企業,采取合作、合資、租賃、兼并等方式,實行“苗圃+農戶”、“苗圃+公司+農戶”等形式,帶動和指導公司和農戶育苗,與分散的、規模小的育苗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集團式發展,形成有特色、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的苗木生產基地。
2、切忌盲目發展
鄢陵的苗木市場還很不規范,目前新品種推廣的監管力量較弱,很多農戶盲目跟風,往往是賣苗的收入不抵買種的支出。因此只有得到權威機構認證的種苗,在把握市場信息的情況下,方能大力推廣。
3、苗木培育要多樣化
城市環境建設已開始重視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這是一個綠化樹種種類將迅速增加的信號,新的本土樹種苗木必定受到歡迎。所以,苗木培育在做好傳統苗木生產的同時,應加快本土樹種的開發,并要形成不同規格苗木批量生產的格局。
4、建立健全花木產業科技支撐體系
充分發揮種植大戶(包括企業)在花卉科技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尤其重要,通過他們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技協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建立花卉種苗繁育基地和生產示范基地,加強產品質量標準和標準化技術規程的實施,引導花卉生產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以經驗理論指導生產,從而提高整個花卉產業的科技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5、建立健全花卉市場體系
近年來,國內花卉市場競爭激烈,受國外花卉產品沖擊也較大,影響了整個花卉產業鏈的正常運營。目前,花卉業最大的弊端就是低層次的惡性競爭,品牌效應無法發揮,要盡快改變低層次競爭局面,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抓緊建立健全花卉市場體系,消除花卉產業無序競爭的局面,加大花卉市場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秩序。
6、大戶聯手提高經營和管理水平
花卉產業持續高效發展,已經培育了一批生產或經營大戶,但就目前情況,這些大戶互相閉鎖信息,聯合、交流少,極不利于共同做大、做強。因此,應設法改變這一現狀,讓這些具有生產經驗和市場把握能力的能人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利益分攤;逐步建立品牌意識,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通過公平、誠信經營和良好服務贏得市場,從而推動花卉產業的健康發展。
7、建立健全花卉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產業社會化服務主要由協會組織和政府兩大部分構成,充分發揮花卉協會的作用是促進當前花卉產業健康發展的有力措施。花卉行業協會要發揮信息咨詢、培訓交流、協調聯運、市場拓展等職能作用;同時,政府要增強做好花卉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搞好花卉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服務。
8、完善花卉產業政策和組織扶持體系
政府應當在花卉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政府支持力度越大,發展速度越快。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花卉產業政策,建立花卉組織扶持體系。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大花卉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根據花卉產業化需求制定有利于花卉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法規,創新財政支持機制,建立特色產業激勵機制。縣、鄉政府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打造發展平臺.政府要協調解決在土地,林業、交通、水利、電力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同時扮演好推銷,宣傳角色,提升產業知名度,協助開拓市場。
(2)創建花卉名牌,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品牌是市場無形的“通行證”。政府要積極組織企業、花農開展創建名牌活動,進一步擴大花卉品牌的宣傳力度,改變過去僅在省、市級電視臺的宣傳廣告,努力爭取在國家級的報刊、電視臺宣傳廣告,保持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