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慰鄉愁兩岸大不同,在臺灣,市民不是為了游鄉村住民宿,而是為了體驗民宿游鄉村。
我們過去把鄉村游等同于民宿游,這是一個誤區。原真的農家生活不等于理想的田園生活,過慣城市生活的都市人其實是個矛盾體:希望返璞歸真,又擔心鄉村生活環境簡陋;追求簡樸,又不能容忍陳舊。
民宿游是鄉村游的“升級版”和“高級形態”!
“春天人多得不行,冬天人少得可憐,要是城里人穩當住下來,生意就不會熱一陣冷一陣了。”高淳慢城大山村居民無奈地說。

“鄉村游的發展方向,是民宿游。”南航大理學院副教授林瑋說,“這樣,游人可以深度體驗田園生活,旅游附加值高,還不會有太明顯的季節差。”臺灣是全球民宿游發展最成熟的地區,林瑋曾專門作了考察。
內涵:鄉村游<民宿游
“我們過去把鄉村游等同于民宿游,這是一個誤區,兩者的內涵和價值完全不同。”林瑋介紹說,眼下的鄉村游就是吃個飯、摜個蛋、釣釣魚,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而民宿游結合人文、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林漁牧活動,提供鄉野生活的住宿場所,是一種深度體驗、一種慢生活。
南京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周春林認為,如今鄉村游越來越呈現千村一面、一哄而上的特點,農家餐大同小異,并不便宜,村容村貌風格雷同。偶有創新,也是局限于環境的改造、體驗項目的增加等,跳不出“在農家”的范疇,屬于鄉村旅游的初級階段。這樣一來二去,游人就失去新鮮感了。
真正的鄉村旅游,還是要“住農家”,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改變農家餐“一錘子買賣”的粗放經營。
林瑋說,上世紀90年代,臺灣農業在加入世貿的沖擊下,由耕作農業向休閑農業轉變,一開始也是觀光為主,后來發展為各具特色的民宿,有異國風情、懷舊主題的,有田園鄉村、家庭主題的,甚至還有原住民、人文藝術主題。“每個房間的裝飾風格也不一樣,鑰匙沒有房間號,也不會走錯門。”林瑋介紹親身體驗,在臺灣,市民不是為了游鄉村住民宿,而是為了體驗民宿游鄉村。如今,臺灣民宿一枝獨秀,已發展到一萬多客房、每年千萬人次消費。
感受:農家居住≠田園生活
鄉村已經成為都市人返鄉的“尋夢入口”。蘇南、南京是文人墨客眼里的“詩畫江南”,農村環境整治變化很大,游人為什么還不愿“住下來”呢。
“雖然衛生改善,但整體看農家旅館條件簡陋,尤其欠缺人文關懷和主客交流,讓人感覺冷冰冰的。”周春林認為,原真的農家生活不等于理想的田園生活,過慣城市生活的都市人其實是個矛盾體:希望返璞歸真,又擔心鄉村生活環境簡陋;追求簡樸,又不能容忍陳舊。所以,鄉村風貌再田園,但如果居住“下里巴人”,是留不住人的。
所以發展民宿游,一定要注重食宿條件和情感溝通,讓游人有“家”的感覺。林瑋介紹,臺灣民宿的成功,可以歸集于“床、主人、家”的多元素整合:每個房間都很溫馨,甚至融入主人的藝術喜好,一幅畫、一件古董、一瓶插畫……把自己的私房空間完全呈現。餐飲是當地新鮮食材,但廚師可不是“大媽級”的,大多經過專業培訓,甚至請來賓館的大廚。客人通過網上訂房,主人早早地迎出去,甚至開車去接,安頓下來一起吃飯,吃完飯大人聊天,講述家族故事,孩子做游戲、放孔明燈——這樣的參與互動,你還想走嗎?
“總之一句話,讓客人住下來,就要讓他賓至如歸!不能像我們這樣,交錢住宿、人情兩訖。”周春林說,城里人來鄉下,不只與自然對話,還要與人交流,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熱情與坦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