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農業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的統一。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農業。它不單純著眼于單年的產量,單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中國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農業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產業,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由“產量型”農業轉向“質量效益型”農業,現在又開始邁進向生態型農業探索的歷史發展新時期。
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它不僅高度地函蓋了各種先進農業的理論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種先進的理論和模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出“三個效益”的統一,是農業理論和農業生產上的一大突破。
現代生態農業的內涵主要包括如下八個方面:
一是在現代食物觀念引導下,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以繼承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精華和吸收現代高新科技相結合;
三是以科技和勞力密集相結合為主,逐步發展成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
四是注重保護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
五是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和普及科技成果應用;
六是切實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七是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有利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
八是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把農業和農村發展聯系在一起,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社會化、商品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生態農業的模式類型
生態農業模式的類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三個類型:
(1)時空結構型。
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
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
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他山之石:德國生態農業的幾條原則
① 要求: 德國生態農業的要求是,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使用有益天敵的或機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植質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② 規定:作為生態產品必須符合“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OAM)”的標準,如產品如何生產,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等。生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其原料必須是生態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業,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則應在產品中標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態的,才可作為純生態產品出售。某一企業欲加入“生態農業協會”,將其產品作為生態產品銷售,必須經過3 年的完全調整方可。并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態農業生產的企業進行檢查,檢查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
③ 標識: 所有符合歐盟《生產規定》(注:德國生態農業協會的標準高于歐盟的生產規定)的產品,允許標以生態標識。統一的生態印章提高了德國生態食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它給消費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為經營者帶來了很好的收益。
1999-2000年度,對150家生態企業的收益狀況調查表明,由于生態企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產品產量雖有所下降,但生態產品價格遠高于傳統農產品,故企業總利潤及人均收入仍高于傳統農業企業。生態農業不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土壤一直施用有機肥,并且采用輪作、間作種植方式,這樣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從長遠利益來看,生態企業產品產量會逐漸高于傳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