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山區在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過程中,按照國家和北京市發展現代農業指示精神和房山區實際,以服務“一區一城”為目標,緊密圍繞三二一空間格局,根據自身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社會發展狀況,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創建出了種類多樣、業態融合、集成集聚的集生產、生態、生活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獨具房山特色的“房山模式”。它由6個子模式構成:特色產業支撐子模式,簡稱“特產支撐”;龍頭企業帶動子模式,簡稱“龍企帶動”;休閑農園子模式,簡稱“園區融合”;溝域經濟子模式,簡稱“溝域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子模式,簡稱“質安垂范”;智慧農業子模式,簡稱“智農引領”。“房山模式”組織構架如圖1所示。

經過集中打造和著力建設,將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北京房山區對外展示中立得住、推得開、叫得響的6張名片,對北京乃至全國發展起到更好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各子模式內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1.特色產業支撐子模式——產業發展筑基石
特色產業支撐子模式,是指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以產業發展為基礎,充分利用特色資源優勢,通過培育特色產業,來快速提高產業綜合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極大地帶動當地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繁榮的產業組織形式。該子模式以葡萄酒產業、食用菌產業和磨盤柿產業為例。葡萄酒產業形成了酒用葡萄種植、釀酒加工、葡萄酒文化旅游和高端服務集聚的全產業鏈組織體系。高端葡萄酒產業發展己初具規模,集聚區“四區”并舉格局初具雛形,行業規范和科技支撐體系逐步確立,己初步形成房山特色的國際化高端葡萄酒莊酒產業發展新格局。
食用菌產業形成了集菌種研發、工廠化和設施規模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加工與流通、休閑文化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組織體系。其科技支撐、產業融合、政策扶持、標準規范、組織管理與綜合效益等均走在了北京市乃至全國前列,連續4年被國家授予“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秀示范縣”稱號,產量占北京市總量的一半以上。
房山菌業已成為一張金名片,蜚聲海內外。磨盤柿產業形成了以高效、節水、生態、科技生產為基礎,以精深加工和文化休閑游為延伸與提升的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產業集聚綜合體,獲得了國家、北京市等多項獎勵和榮譽稱號,如“中國磨盤柿之鄉”、北京市“唯一性特色農產品”等,房山磨盤柿成為房山區的地理標志產品和一張全國叫得響的名片。特產支撐模式的磨盤柿產業鏈組織構架如圖2所示。

2.龍頭企業帶動子模式——龍企架起幸福橋
龍頭企業帶動子模式,指將龍頭企業作為主體,發揮其科技和市場中的支配和引擎作用,以生產基地為平臺,作為連接農戶、合作社和企業的紐帶,帶動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并通過合同、契約和協議等方式將相關主體連接成利益共同體,實現農產品產加銷全產業鏈發展的組織形式口。其產業鏈組織構架如圖3所示。

房山區農業產業化走高端、高效、高輻射之路,加速推進農業規模化、資本化、園區化、品牌化建設。創建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深化推進了“農超對接”、“農社對接”、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新型流通業態,成功架起了農民與市場這座橋,形成了生產發展、規模擴張、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產生了突出的社會經濟效益。
3.休閑農園子模式——園區融合新業態
休閑農園子模式,是指通過在園區集聚、融合科技成果、農業景觀、農業資源與人才等農業生產要素,按照“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的形式,進行農業生產、生態維護和鄉村游樂,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提高農業經濟社會生態繁榮的組織形式,其產業鏈組織構架如圖4所示。

房山區休閑農園發展以構建“四季房山、大美田園”為目標,以農業為主線,突出抓好規劃設計、品牌建設和宣傳推介等工作,著力構建了“三線五區”和“五田六園”,扮靚了休閑農園新景觀。實現了由單一傳統農田到集觀光、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現代農園轉變及農業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促進了市民與農民、城市與鄉村、服務業與農業的有機融合,使農園之花在房山大地競相綻放。
4.溝域經濟子模式——溝域經濟聚寶盆
溝域經濟子模式,是結合溝域的資源環境特點,將資源開發與利用相結合,發展集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種植養殖業、休閑農業等為一體,密切關聯、生態友好、高效富民的產業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環境提升與山區產業同步推進的組織形式,其產業鏈組織構架如圖5所示。

以抓溝域、促經濟、優生態為理念,全區60條溝域在規劃建設中。其中,韓村河“上方花海”等4條溝域被列為市級重點建設溝域。在重點溝域的帶動下,其他溝域也在不同程度的發展建設中,己形成鎮鎮有項目、溝溝有特色、處處開花普結碩果的良好發展態勢,為房山經濟發展、生態可持續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北京溝域經濟發展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5.質量安全子模式——質安為先率垂范
質量安全子模式,是指以健康安全農產品為基礎,充分考慮農產品的內在品質與外在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按照嚴格標準進行農產品生產,并對農產品的生產、貯藏、加工、運輸等環節進行監管,實現農產品對人體健康、安全供給的產業鏈組織形式,其產業關聯組織構架如圖6所示。

房山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視為發展的生命線,成功創建房山農產品質量安全“654321”模式。2011年、2012年連續榮獲“北京市首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全國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區”、“北京市農產品質量監管先進區縣”等稱號。連續四年榮獲“北京市動物防疫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5年8月,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試點區)”,成為首都乃至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領航者。
6.智慧農業子模式——“互連網+”農業促轉型
智慧農業子模式,是指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信息化工具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將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系統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使農業的產、加、銷環節實現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精準化,達到技術規范標準和集約規模經營相結合的組織方式,其組織構架如圖7所示。

房山區智慧農業發展與互聯網融合催生新業態。依托“互聯網+”,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實現了全過程、全覆蓋、智能化、實時化;依托“互聯網+”,農產品流通實現了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網上交易;依托“互聯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實現了信息化、實時化和規范化,榮獲北京市三資管理“創新獎”;依托“互聯網+”,重點產業和基地實現了手機APP模式全覆蓋,初步形成了“互聯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新格局。
總結
“房山模式”在產業選擇、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組織管理方式構建、體制與機制創新等方面的“調、轉、節、增”對北京市其他區縣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將起到更好地借鑒與引領示范作用,對北京市整建制推進國家示范區建設起到更好地促進作用。“房山模式”將豐富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模式類型,對全國都市農業區域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將起到更好地引領、示范與帶動作用,加快全國現代農業示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