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旅游是礦山關閉期的旅游開發,是礦山轉型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礦區生態旅游要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礦區產業轉型的要求,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目的,可以不必局限于原有的礦山意象,可以在保護和利用原有礦山資源的基礎上允許一定規模的礦區景觀的徹底改變;而另一方面礦區的修復利用又必須從尊重礦區文化,展示礦區文明的角度入手包裝,突出礦區文化特色,達到與旅游者日常生活互補的目的,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本文提出的煤礦廢棄地生態旅游的創意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種:
1.生態農業旅游模式
在我國,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進行生產經營,可獲取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體系。生態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相結合的高效產業,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在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感受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采礦廢棄地的生態農業旅游模式可以根據當地條件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旅游開發重點,如以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這種模式適用于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此外還可以采取自然旅游資源與生態農業資源相結合的觀光+體驗的模式,結合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讓旅游者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在我國目前也有了一些采礦廢棄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成功案例,采礦廢棄地的生態農業恢復模式主要采用充填土地、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化學改良添加營養物質、利用有機廢物、篩選適宜的先鋒樹種種類、復墾土地等措施,同時遵循景觀設計學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讓廢棄土地的利用既有經濟方面的收益,又有景觀觀賞的價值。此外,城市郊區的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是生態農業旅游模式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自然”資源旅游模式
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的礦業廢棄地本身雖然暫不具備旅游資源的價值,但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彌補了其在自然景觀旅游方面的缺陷。在山區,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都可以通過觀光旅游的模式將旅游作為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廢棄地修復后形成的特色基底,可以與這些已有的旅游資源合理搭配,將游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精心包裝,讓游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
除了山區優美的自然風景之外,城市郊區作為城市與周邊農村的連接地帶,自古以來可能就是一些關鍵的交通要道,這些古跡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己成為連接古今歷史文明的重要遺跡。悠久的歷史使我國山地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往往會成為山水風光、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等資源豐富的地區,立足于此,可開發豐富的文化旅游項目。第一是宗教文化,“自古名山僧占多”,我國眾多名山大川與佛教和道教融為一體,佛家的道場和道家的洞天構成了豐富的宗教旅游文化,是山地文化旅游產品重點之一;第二是農耕文化產品,山地中散布著相對原始的村落,保存了傳統的農耕勞作習俗,是開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第三類文化旅游產品是民族旅游產品,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地,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是山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相對應的旅游項目的開發主要是宗教朝拜、農耕體驗以及民俗體驗項目。
我國山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約三分之二,而在我國當前確立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有4個就位于山西和貴州的山區,還有更多基地位于丘陵地區,借助于山地丘陵的自然景色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為區域生態旅游提供條件具有可行性。
3.礦山工業旅游模式
礦業廢棄地的工業旅游主要是借助礦山開采遺留的礦業遺址開發礦業遺產旅游。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價值、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包括建筑群與機器,車間,工場和工廠,礦山處理與提煉遺址,貨棧與倉庫,能源產生、輸送與使用的遺址,交通及所有基礎設施,以及用于有關工業社會活動(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遺址。
保留礦業遺產地并加以利用也是可行的。根據國內外的相關調查表明,在工業旅游產品中,消費者對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以及和自己平日根本接觸不到的產品或領域有強烈的興趣,礦區工業旅游資源屬于后者。礦區對于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人們對礦業生產與管理、礦區生活以及礦業生產設備的新奇感,往往能激發其前往游覽、觀光的愿望。當前,我國的工業旅游產品客源就集中在專業市場和學生市場當中。所以,工業旅游的科普教育價值就成為主要的吸引力因素。
有研究將工業遺產進行了如下分類:

工業遺產的分類
根據這一分類體系,結合礦業開采的具體情況,在礦區的工業旅游中,主要是以博物館的形式向公眾展示礦業文化,領略礦業文明,體驗礦業生產。根據應承擔的不同功能,博物館又可以分為礦山文化展示館、參與式礦山博物館以及礦山生態博物館等幾種形式進行礦區工業旅游的設計。
3.1礦山文化展示館
這一類的博物館主要是對煤礦存在過程中所經歷的社會歷史在礦山文化和用品中的體現的展示,主要是以礦業遺產文化、歷史、科技為主題,也就是礦業遺址遺物或礦業歷史博物館,也包括老礦區旅游(參觀)點。該類型的博覽場館重在保留礦業開采的實物、實景,突出礦業遺產的歷史資料性,主要賦予展示、科教功能。具體來說,可以展示礦山開采的主要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礦業開采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也激發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再有,老礦區操作場地的遺址也應該很好地加以保留。如采掘場地是礦山旅游的核心資源,特別是大型露天采礦場地氣勢宏偉,留給游人的意象是“愚公移山”精神。

某露天煤礦采坑
3.2參與式礦山博物館
參與式礦山博物館與剛才提到的礦山文化展示館的主要差別就在于“動”與“靜”的不同。礦山文化展示館的礦業文化遺產都靜靜地放置在櫥窗或場館內,跟植物、動物的標本沒有兩樣,盡管人們也可以從中獲取很多知識,但相對于能夠刺激旅游者進行參與,獲得體驗價值的參與式博物館,安靜的文化展示區還是顯得有點呆板。
隨著人們旅游要求水平的提高,博物館的功能也需隨之發生變換,由以前的收藏、研究為主轉變為教育科普、科技研究、史料收藏為主,并且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科學技術認知的需求,教育科普的功能愈加突出。礦山博物館應逐步改變工業遺產冷漠的面孔,讓人們走近工業遺產,去觸摸,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們參與其中,去充分感受工業遺產的方方面面。在景觀形態上,表現為博覽場館內的工業遺產越來越多地走下櫥窗和展臺,裸露在場館內,甚至在它們原來的崗位上繼續運轉、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博覽場館不再是“異地保護”工業遺產了,而是就地保護,博覽場館的形態逐漸打破固定的常規場館形式,而更趨向于露天式了。整個礦區內可以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構建當時的商店、教堂、酒吧、露天游樂場等等。游客在礦區內運行要通過內部無軌、有軌電車進行,工作人員穿當時的服裝,但不扮演某個特定人物。博物館營造出一個真實生動的村莊與工業社區,營造出工業社區的氛圍與外部場景。游客除了參觀各種機器,還可以目睹工匠演示傳統工業的生產加工過程。
3.3礦山生態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末,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法國出現,是生態和博物館的結合。定義表述如下:生態博物館是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原地保護和居民自己保護,從而使人與物與環境處于固有的生態關系并向前發展的一種博物館新理念、新方法。這個概念可以理解為將礦山博物館朝著生態建設的方向邁進。
在這個博物館中,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破壞,如由于煤炭開采造成的地面下沉過程、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壞而造成的生態系統的破壞過程、各種污染物的產生、污染蔓延過程等都可以用圖片、模型,甚至是保留實物的形式等進行展示;另一方面,各種生態修復的技術、工藝、產業等也可以在這個博物館或者是展示區中得到進一步的宣傳和講解。此外,那些己經自然恢復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景觀也應該成為進行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的依據,而加以保留。可以讓礦區內己有的荒草仍舊任其生長,保持工業遺產地上原有的生物活動,并藝術化地展示他們變化的過程。各種類型多樣的生態恢復方法,給原本荒廢的工業遺產地帶來了新的生機,并形成了生動而又極富藝術韻味的景觀形態。
通過礦山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應該讓參觀者從正反兩方面得到環境保護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為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做出努力。
4.山地運動
景觀不僅僅作為視覺藝術而存在,還應作為人的活動場所,除了在礦山博物館中設計適合游客參與的具體環節外,還要考慮廢棄礦區不同場所環境的使用性質,使人可以產生震撼、凝聚情感、愉悅身心,從而使物質空間具有場所精神。采礦地設計應利用各種資源來提供給人以獲得教育、鍛煉和愉悅的機會。
隨著現代工業社會和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向往在優越的野外環境參加各類運動。山地正是開展運動旅游的優良場所。在山地環境下可以開展攀登、探險、野外生存、戶外拓展等各類運動項目。目前國內外主要的山地旅游項目有:登山活動、溜索活動、蹦極活動、漂流活動、滑草活動、溪降活動、攀巖活動、溯溪活動、山地自行車、定向越野、野戰游戲、叢林探險等。
山區的優美風景為山地運動的參與者提供了愉悅身心的良好環境,礦山廢棄地的未利用狀態使得開發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各種形式的開發和建設,如可以將礦山廢棄地改造成網球場地、高爾夫球場等。
5.科學研究試驗基地
礦山廢棄地除了可以開發為文化基地、旅游基地之外,它現存的嚴重破壞的生態結構、地質結構也可以成為科學研究者的真實實驗場所,因此可以在礦山廢棄地的恢復利用過程中,直接劃出一部分原始土地留作科學研究,為相關的生態修復、地質研究、采礦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提供實習實驗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