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定義
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文化創意產業園逐漸成為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什么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呢?中機院對這種建筑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普遍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定義為一個空間有限和具有明顯地理區域,文化產業和設施高度集中的地方。這些集群由文化企業和一些自己經營或自由創作的創意個體組成。園區內特殊活動可包括兒童玩樂的場所、圖書館、開放和非正式的娛樂場地。在這些園區中鼓勵文化運用和一定程度的生產和消費的集中。
我國目前尚為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統一界定,將其與藝術園區、創意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等概念相混合。大多數政府和開發企業將文化創意產業園視為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是一具有鮮明文化形象并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園區內形成了一個包括生產—發行—消費產供銷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二、文化創意產業園類型
根據功能用途,可以將文化產業創意園分為以創意辦公為主導和以商業休閑為主導。
1、以創意辦公為主導的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功能是辦公,商業休閑作為配套,根據產業園辦公人群消費特點,此類園區的商業休閑主要以酒店或會所等餐飲為主。
2、以商業休閑為主導的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功能就是商業休閑,創意辦公是次要功能或僅為點綴。商業休閑包括商業零售、餐飲休閑以及文化娛樂等。商業零售主要包括中高檔藝術品、家具用品、品牌服飾專賣、個性化服飾定制以及特色雜貨等的零售,餐飲休閑主要以咖啡廳、酒吧、西餐廳以及連鎖快餐等形式為主。文化娛樂類主要包括高端會所、俱樂部、電影院及劇場等。此類園區商業休閑業務占比在50%~70%,創意辦公在10%~20%,其他配套在10%~20%。
三、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模式
1、自發集聚型
最初的文化產業積聚出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舊廠房、倉庫內。這類產業由于創業之初付租能力普遍不高,是在租金和文化空間環境兩要素下自發形成聚集的,北京、上海等地的舊廠房是中國文化產業園的雛形。
典型案例:798藝術區
“798藝術區”是由文化藝術人士自發聚集而成的文化產業園。位于北京東北方向朝陽區大山子地區,是50年代由蘇聯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的重點工業頂目,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廠區所在地,798廠區的部分建筑采用現澆混凝土拱形結構,是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筑,在亞洲亦屬罕見。
自2002年開始,大量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開始進駐這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閑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時尚店鋪、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集區,在對原有的歷史文化遺留進行保護的前提下,原有的工業廠房被重新定義、設計和改造,帶來了對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詮釋。這些閑置廠房經改造后,本身成為新的建筑藝術品,在歷史文脈與發展范式之間、實用與審美之間與廠區的舊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對話。
在這里,當代藝術、建筑空間、文化產業與歷史文脈及城市生活環境的有機結合使798藝術區演化為一個極具活力的中國當代文化與生活的嶄新模式,對各類專業人士及普通公眾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間的觀念方面產生了前瞻性影響。798藝術區所形成的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區”和“Loft生活方式”,已經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并已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2、政府主導型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開始介入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中心土地日漸稀缺,舊城改造成為大勢所趨,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文化產業對市中心舊廠房的重新利用既可以保存城市歷史的痕跡,又能夠節約舊城改造的費用,所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各級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舊廠房的開發利用。以上海為例,上海擁有大量老廠房、老倉庫等優秀歷史建筑,體現了城市發展在不同時期的獨特風格、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政府部門從自發積聚的文化產業園看到了舊廠房改造的出路,相繼將一些廠房進行更新和改造。通過改造,使這些舊廠房注入新的產業元素,老建筑里集聚新的機制和新的能量,吸引眾多文化產業企業和個人進入。像上海的田子坊等,這類產業園與自發積聚的產業園一樣,具有租金低廉、空間寬闊的特點。
同時,各大城市在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行開發大型工業園區開始走入轉型發展,面臨尋求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產業升級,而文化產業作為一種腦力密集型的產業,它具有極強的產業鏈滲透性,與多種產業都能夠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各級政府都推出種種優惠政策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像上海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等。這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全部由政府投入建設,并全程監管和運作,對政府的財政實力要求較高。
3、地產開發商自主開發型
房地產開發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無法體現差異化和提升項目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我國,相比住宅和商業,開發商介入產業園開發還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情,能夠創新的地方也多。但是,由于開發商關注的是商業經營的“利潤短期目標”,與一個產業從形成-發展-成熟的長期目標相矛盾。因此許多開發商多以文化產業為“噱頭”,將文化產業的特點用于產品開發和營銷包裝上,而并非實質性的引入文化產業進行發展。
由于開發商角色和追求短期利潤的目標不同,單純由開發商來主導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片面性和短視性,不利于一個新型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但是開發商的介入,可以為文化產業園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帶來全新的思維和模式。像海上海創意產業園的發展,通過其對商業街的推廣、經營、活動組織有效起到了文化產業宣傳“櫥窗”的作用,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該項目被上海政府授牌為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稱號。
4、政府、開發商合作開發型
無論是企業自發積聚,還是開發商自主開發,文化產業園最終會引入政府的參與,形成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才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在該模式中應充分將政府的行政管理角色及社會責任和開發商市場化運營經驗的整合協調,形成“雙贏”。在房地產產品上,政府和開發商合作開發的文化產業園兼具舊廠房和開發商自主開發文化產業園的特點,一方面為了滿足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設計上極大地從文化產業工作者的需求入手,建造一些極具創意的辦公產品,諸如陽光辦公、生態辦公等;另一方面開發商還要達到自己的盈利目標,因此還要建設一些經營性物業,諸如酒店、住宅、商業等,以此達到兩者雙贏。
典型案例:西安曲江新區
西安曲江新區前身是1993年依據國務院文件精神設立的以發展文化旅游為核心產業的省級開發區,2003年更名為西安曲江新區。更名以來,曲江新區先后建成了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北廣場、曲江海洋館、曲江國際會展中心等多項文化工程,策劃開展了“曲江國際唐人文化藝術周”、“盛典西安文化活動”、“曲江國際文化論壇”、“曲江國產電影新人新作展”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曲江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條具有曲江特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2006年以來,曲江新區先后投資10億元,開工建設曲江池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和秦二世陵遺址公園;投資10億元、開工建設陜西現代藝術館、西安歌劇院、西安音樂廳、曲江電影城等公共文化場館。目前,曲江新區已成為“最受歡迎旅游目的地”和中外客商投資創業的福地。
曲江新區還先后成立了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公司、曲江影視集團、曲江會展集團、曲江演藝集團,形成和正在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設立3000萬元文化產業扶持金,并設立1億元國產影視新人新作助推基金。截止2013年4月30日,全區累計入區文化類企業已達2118家,注冊資本(金)445億元。1至4月份,新區新增入區文化企業116家,注冊資金約8.24億元。其中會展類55家,文化投資類2家,旅游類38家,出版類1家,影視類9家。
曲江模式,是一種地產文化經濟模式,是以文化為推動力,以城市經營為手段,達成文化、商業、旅游的結合,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
四、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
產業園區實質上是產業帶、產業集群,其主體是企業。企業必須要有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實現盈利,園區才能發展起來。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要注意把握幾點。
1、依托本地資源優勢。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弄虛作假。如果一個地方沒有一點相關文化底蘊,沒有一定的人才積累,甚至沒有一個相關的企業,完全憑空想象出一個園區來的話,是很難成功的,失敗的教訓很多。
2、提供良好的創新氛圍。人才聚集、技術聚集、信息聚集,形成知識的溢出效應,增強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帶動整個集群的所有技術進步。
3、打造主導產業及其產業鏈。定位及招商要準確,重點突出,不能大而散。要想把產業鏈打造起來,首先要把龍頭打造起來,要讓這個行業具有領導地位的重要企業入駐,這樣就有了號召力,所以要大力吸引強勢企業、龍頭企業入駐。
4、要率先完成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區域不一定要太大,但是拿出來進行招商引資和實施的項目一定要把基礎設施全部做到位,包括政策配套和服務,這是一個園區成功的關鍵。
5、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對于發展目標、建設周期、時間進度要有規劃,工作內容和時間要以規劃為指導,分步驟實施。
6、重視園區的包裝宣傳。要借助媒體力量,進行集中、精確的宣傳,盡快形成園區概念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