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就是指以符合自然生態系統客觀規律并與之和諧共生為前提,充分利用客觀生態系統環境條件、資源,尊重文化,集成適宜的建筑功能與技術系統的設計,堅持本地化元策,具有資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備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對生態系統擾動最小的可持續、可再生及可循環的全生命周期建筑規劃設計。
理念:綠色、環保
存在的問題
對生態旅游的市場缺乏充分的調查和論證,市場定位不明確;
選址和規模的確定缺少依據,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和自然景觀資源破壞;
項目缺少特色,受時髦、流行的市場影響,項目建設重復性很大,造成直接競爭資金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
設計、施工不夠精致,雷同缺乏新意,對生態主題和內容挖掘膚淺,難以吸引游客。
設計理念
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大體有“表現生態型”、“生態表現型”和“兩者兼具型”三類:表現生態型、生態表現型、兩者兼具型。
在具體實施上,要注意以下幾點:注重地方性、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以自然為向導 、增強人與自然的聯系 。
發展趨勢
建筑的六大新綜合發展趨勢:
可持續性新綜合、功能多元化新綜合、歷史文化新綜合、技術利用新綜合、經濟價值新綜合、鄰里社會性新綜合。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大事記
綠色建筑首先從建筑節能起步,建筑節能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伴隨建筑節能工作的深入推進,綠色建筑概念也被引入和應用:
2005年10月,建設部、科技部聯合出臺《綠色建筑技術導則》,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建筑;
2006年6月1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開始實施,并于2007年啟動“100項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與100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2007年,發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正式啟動綠色建筑評價工作;
2012年4月,財政部與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建立高星級綠色建筑財政政策激勵機制;
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一號文轉發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制定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凸顯我國政府對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堅定決心與支持力度;
2013年4月,住建部又發布《“十二五”綠色建筑與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將發展綠色建筑與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相結合,進一步加強綠色建筑推廣力度。
我國綠色建筑規劃案例
案例一、天水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化規劃(2017—2025)

案例二:天津西青區鋼結構裝配式綠色建筑產業園策劃方案

案例三:河北建德集成建筑產業示范園1期A廠房鋼結構建筑設計

案例四:鯤鵬文化產業園規劃設計 ——西三旗賓館改造工程
項目原則
◆功能協調性原則
通過適當的改造建筑外立面風格及地面材質,形成了有序的、層層遞進的、生態良好的視覺效果。實現傳承文化、業態、景觀三大功能相互交融彼此協調的現代藝術景觀環境。
◆效益共贏性原則
景觀、文化、環境、經濟效益的巧妙結合,實現景觀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四者共贏的局面。
◆自然生態性原則
時代廣場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植被,選用適宜樹種,滿足綠化需求,改善城市環境,營造植物景觀,增加屋頂花園設計改善局部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