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圍繞綠色主題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園區與國家“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主題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應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問題導向的前提下,突出工作重點、發展難點、綠色亮點,進而精準施策、靶向治療、補齊短板,乘勢而上推動產業園區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園區協同發展共生體系亟須發力
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集自然、社會和經濟于一體的產業園區,涉及多個領域、多種規模、多種類型的工業企業,伴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各要素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1. 園區資源共享與循環利用耦合度不高。盡管園區各企業部門協同共用水、電、熱及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但存在園區企業整體規劃過于籠統、協作程度不夠緊密、信息互通不夠順暢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園區內部資源的循環利用空間。部分企業深受傳統“先生產再治理”的經營理念影響,生產方式依然以高強度開采和高能源消耗為主,致使園區產業結構圍繞銅業的上下游產業發育程度不高,對銅廢料再生利用循環路徑的探索有待深入。
2. 園區文化創意與產業形象融合力不足。園區傳統工業氣息濃厚,人文氛圍欠缺,文化引領力度不強,文化創新動力仍顯不足,不利于創新環境的改善和企業文化的積淀。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融合帶動產業發展經濟效益的動能未得到充分釋放,對綠色主題的文化產業、文化景觀、文化活動、文化休閑等領域引擎帶動作用明顯不足,尤其在信息化高度發達背景下,如何打造園區多元化共享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理念溝通的協同發展、共享共贏和綠色發展,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仍然缺乏經驗總結。
3. 園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互嵌性不強。當前電力行業發展迅速,銅產品的市場需求量急劇增加,刺激了園內個別企業快速擴大銅冶煉能力的“積極性”,部分企業主體責任人“重發展,輕保護”理念有所抬頭,使得現有資源難以維持,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綠色空間受到擠壓,由此導致了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和產業外部市場過度競爭等突出問題,影響行業生態、健康、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二、園區產城融合發展建設有待加強
實現產城融合目標,依據類型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滿足吃喝住行的生存需求,如員工食堂、宿舍公寓等;第二層次即滿足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如便利超市、小型銀行等;第三層次即滿足園區自身及所在區域發展需要,如餐飲飯店、購物中心、學校醫院等。目前,園區主要將出發點、著力點置于產業發展端,過于追求經濟產能效能,且政府缺少對基礎配套設施覆蓋率的強制要求與政策引領,致使園區用地規劃與城建方向存在“落差”,平衡發展與功能單一存在“時差”,經濟發展與配套服務存在“偏差”,未能較好地融入城市發展整體規劃中,造成了企業間的“游離”現象。
1. 對產城融合發展認識不夠精準。園區“產”與“城”的孤立發展,深層次暴露出整體規劃不夠科學規范的問題。園區大部分企業依托既有產業形成,部分企業起步較早。作為以生產為主導功能的區域,部分企業仍難擺脫“郊區縣城”中“經濟至上”的發展思路,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缺乏對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的關注,使得產業園區缺少必要的城市功能。當前,園區實現產城融合的路徑主要聚焦于第一層次,而對于第二、第三層次建設的規劃近年來才剛剛起步,總體缺乏對于未來園區需求變化的前瞻性思考。
2. 園區綜合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善。通過對比園區產業經濟發展投資與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指數,發現園區的服務水準整體滯后于產業發展水平,呈現出服務配套規模偏小、類型單一、供應不足等問題。以企業需求視角來看,缺少集法律咨詢、金融服務、產業指導、專利申請、信息交流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以員工視角來看,缺少相關技能指導、繼續教育等培訓服務,且在規劃層面尚未考慮生活性服務需求,文化精神層面的附加設施更是少之又少,對園區吸納人才、發展人才、留住人才產生了不利影響。
3. 園區“產業新城”規劃布局不夠清晰。由于園區發展初期在用地環節上缺少整體上的合理規劃,隨著園區的快速發展和企業主體的增多,直接導致了新進企業出現“用地難”的情況,存在“建設跟著企業走,規劃跟著建設走”的現象,造成了土地浪費、土地緊張、分布無序、偏向一側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園區“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轉型目標。
三、園區綠色發展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雙碳”是關系未來四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亟待一場廣泛而深刻的園區產業綠色變革,而園區因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出現了綠色發展后勁和活力不足的勢態。
1. 支撐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人才儲備有所不足。人才是第一資源,青年創業園的集聚特征,表面是企業的聚集,實質是人才的聚集。園區近年來對人才的吸引較低,特別是高層次、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匱乏。園區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制度和機制不夠健全;引才、用才環境欠佳,致使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重使用,輕培訓”的理念盛行,造成企業內生動力不足;與學校、社會等開展的產教相融與合作引才力度不足,加劇了人才缺乏與企業轉型升級意愿相矛盾的局面。
2. 支撐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體系尚未健全。目前,園區相關制度、規劃、政策等方面尚未形成體系,且涉及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現有條文,也存在操作性不強和實施落地困難的狀況,環境統計和監測工作幾乎處于空白狀態,難以形成對園區各生產經營主體污染排放行為的有效監督。園區管理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規劃、執行等方面缺乏經驗,均在探索中改造、在摸索中前進、在求索中總結,致使園區決策的科學性與嚴謹性不高,時常出現“踩坑”現象。
3. 支撐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技術高地不夠突出。作為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園區綠色發展的核心驅動。園區近年來堅決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在推進產業升級、提升冶煉效率、整合資源配置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績,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環境資源問題依舊面臨嚴峻挑戰。園區內需潛力難以有效轉化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動力,“卡脖子”技術短板依然突出。(作者:藍 天、李章林、王俊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