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重要策略
在哈佛大學教授波特看來,產業集群是指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廠商及相關機構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集聚在一起,圍繞某一特定產業而進行生產銷售的現象。產業集群可以是三大基本產業類型中的任何一類,但大多是指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例如硅谷IT產業集群就屬于這種典型的產業形式。
我國正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區域一體化、設施互聯互通、高速通信和無障礙市場等發展,必定有利于企業的區域集聚、信息交流以及資源往來,從而形成更直接的產業對接。因此,產業集群發展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方向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模式,并成為區域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重要策略選擇。
(一)產業集群是參與區域經濟競爭的重要工具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地方想要在區域經濟發展之中爭取一席之地,就需要打造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特別是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及工業總產值,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從2019年廣東省經濟區域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和工業總產值統計表(表1)可以看出,凡是企業單位數多、工業總產值較高的區域,其經濟必定繁榮。其中,珠三角區域由于企業單位數多、工業總產值高,因而在廣東省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以城市作比較,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2020年》數據,2019年廣東省工業總產值前三名分別是: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10337個,工業總產值37326.16億元;佛山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7902個,工業總產值為23222.05億元;東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10658個,工業總產值21561.78億元。這三個城市無論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或者工業總產值均排在全省前三名。
為什么這三個城市能夠排在前三名,重要原因就是擁有產業集群。例如,制造業重鎮廣東省佛山市擁有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26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10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4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12個,中國產業名都名鎮41個,廣東省專業鎮38個。依托高新區、專業鎮和特色產業基地,佛山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產業鏈不斷完善,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
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主體,大公司大企業是一個地方經濟實力的代表,是一個地方參與經濟競爭的重要經濟組織形式,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它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特別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將帶來重大機遇。在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大公司大企業成為一個地方發展的利器,更是帶動著大量的中小企業聚集發展。當然,具體到每個地方采取的措施不一樣。中心城市可以吸引較多的大公司大企業集聚,非中心城市就難以集聚大公司大企業。但是,非中心城市可以重點加快建設特色化高品質產業園區,從而形成有本地特色中小企業集群,走差異化戰略,也能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效應,從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占據一席之地。

(二)主導產業一般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出現
產業集群在我國的發展早期更多的表現為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資來推動產業集聚,先是通過20世紀90年代的鄉鎮企業發展,可謂村村點火、鎮鎮冒煙,再到企業入園生產,縣縣搞開發區。但那個時候的產業較為零散。只有到了本世紀以來國家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特別是各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導產業,才真正有意識地突出以集聚的形式發展產業。所以產業集群一般以主導產業的集聚為標志。隨著國家加強對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經濟開發區的主導產業越來越明顯。同時,一些地方也以專業鎮、專業園區為抓手,發展地方經濟,從而使產業集聚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形式,在發展主導產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產業集群的形式。
(三)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實力象征
產業興則區域興、產業旺則區域旺。區域經濟的實力體現在產業,表現為產業集群。主導產業發展的好壞主要體現在企業經濟規模、企業新產品質量、產業結構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它雖然受政府引導而形成,如一些地方實施“一鎮一品”“一縣一業”等策略,但產業集群卻不局限于固定的行政區域之內。產業集群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只要這個區域有利可圖,就會有企業進駐,只要能夠降低企業成本,就會形成企業集群。因此產業集群越成熟,區域經濟就越發達。近年來,廣東省實施“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經濟戰略,目的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通過產業集群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從而提升全省經濟實力。(作者:蘇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