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對福建提出“四個更大”重要要求,明確要求“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寧德要加快三都澳開發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建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目標。近年來,寧德市搶抓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鋰電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

一、新能源鋰電產業研究方向
(一)搶抓發展風口
1. 抓住清潔能源革新機遇。2008 年,針對新能源將替代石化能源這一趨勢,扶持培育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推動鋰離子動力電池和消費類電池兩翼驅動、齊頭并進。推動石墨烯、鈦酸鋰、碳納米管、富鋰錳基正極材料、陶瓷氧化鋁、水性粘結劑、高電壓電解液等鋰電池新材料研發和試驗,前瞻布局鎳鈷錳鋁(NCMA)電池材料。
2. 抓住動力電池國產化機遇。用好國家扶持動力電池國產化和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政策,支持企業以三元鋰電池為發展方向,迅速推進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強化鋰電稀缺材料和關鍵裝備的供應保障,建立鋰電供應商產業園,提升鋰電全產業鏈管控和安全保障能力。
3. 抓住全球全國推動“雙碳”轉型機遇。針對國家取消“白名單”政策、全球推進“雙碳”轉型對鋰電新能源產業的影響,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等擴大生產規模,加快開拓全國全球市場。開展電池銀行和換電業務、共享儲能業務等探索示范,搶先占領新業態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生產制造中的應用,以數字化裝備、智能化裝置、信息化控制,推動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大規模智能制造。
(二)優化產業生態
緊緊抓住原材料、產業鏈、關聯產業等重要環節,全力打造鋰電新能源產業生態圈。
1. 加強要素服務。用好“鋰電七條”“扶持龍頭骨干企業發展若干意見”“重點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八條”等一系列惠企政策。支持鋰電龍頭企業擴大先進產能,加快動力電池、消費類電池和儲能電池產業擴容升級,鞏固增強鋰電池產業競爭優勢。
2. 支持企業搶占“卡脖子”原料資源。支持龍頭企業搶購鋰、鈷、鎳等重要礦產資源,在鈷、鎳礦等領域與世界知名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加快實施對全球鎳、鈷、鋰等戰略礦產資源的投資布局,與國內外資源龍頭建立戰略合作,著力維護鋰電新能源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直接或間接提升對全球鎳、鈷、鋰等上游礦資源的主動權。
3. 堅持“以龍頭吸引龍頭”鑄鏈強鏈。上游方面,重點圍繞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等四大主材,以及智能制造、包裝材料、電池回收利用等環節,引進業內知名企業,做到龍頭企業的配套可以就近實現;下游方面,成功引進上汽寧德基地項目,支持鋰電企業與國內外知名車企合作,占領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高端市場。
4. 推動區域產業間配套循環。注重產業的協同性,引導鋰電新能源產業與其他主導產業形成產品相互對接使用的配合通道,打造出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全閉環循環發展的四大主導產業。布局發展一批國際合作產業園和海外創新中心,構建全球多雙邊創業合作平臺,為本地區中小企業“走出去”拓展創新創業合作提供支撐。
(三)支持創新創造
1. 抓技術積累。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攻關,形成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推進鋰電產業全領域、全場景、全鏈條布局,以動力電池、消費類電池、儲能電池三大支撐體系為引擎,構建以鋰電池模組及系統為核心,覆蓋鋰電材料裝備、鋰電池梯次回收循環利用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世界級鋰電產業集群。
2. 抓前沿突破。支持企業加強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加快推進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持續保持鋰電池技術領先,研究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長壽命的電池產品和解決方案,重點發展高鎳三元鋰離子電池、磷酸鐵鋰電池,著力突破鈷錳鋁(NCMA)電池、無鈷三元鋰電池。全力打造全市鋰電、儲能等產業集聚高地,強化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公共服務、商貿商務服務、生活配套等功能,著力打造鋰電產業集聚區。
3. 開拓儲能應用市場。在風光儲充測一體化智能電站、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站房式儲能系統、家庭智能后備電源系統、基站智能后備電源系統、智能移動儲能車等多場景儲能應用走在市場前列。支持運用大數據能源管理等互聯網技術加快儲能產業創新發展,通過將儲能單元與新能源發電單元、電動汽車、智能終端等用電單元、輸配電網智能化結合,發展大規模智能供需互動、“風光儲柴燃充車”多能混合智能交互的新型能源業務模式。
4. 商業模式創新。依托研發、創新機構力量,加快在材料和化學體系、系統結構、智能制造、商業模式四個方面展開創新。重點支持時代、新能源等龍頭企業開展鋰電新能源商業模式試點創新,積極推進電池租賃、車電分離、即時換電等消費模式創新加快推動車電分離新商業模式應用,推廣換電、充電、儲能三合一模式,進一步完善充電換站和充電換站運營服務平臺建設,布局電池后市場維修保養,推廣電池租賃服務、電池銀行新模式。加快電動化和智能化場景應用推廣,擴大鋰電新能源在公共出行、能源存儲、“互聯網 +”智慧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推進工程機械和換電重卡電動化示范項目,加快推動鋰電池在船舶智能化上的應用。
(四)區域協同發展
堅持組團集聚、功能互補、區域一體,全力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高端商務集聚、商圈商貿建設,推動城市功能品質跨越提升,努力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態宜居的現代化魅力城區。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導向,加快建成鋰電新能源小鎮,促進鋰電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動向城市產業功能區轉型,努力打造世界鋰電新能源產業之都核心區。
二、產業人才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總量短缺
在對寧德市鋰電新能源產業人才現狀調查問卷中了解到,目前寧德市各家新能源企業普遍存在人才總量短缺、人才結構失衡問題。除新能源、時代新能源兩家企業以外,其他新能源企業嚴重缺乏碩士以上高學歷人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結構性短缺。多家企業將研發基地設置在外地,寧德當地公司作為配套生產基地,科研創新能力薄弱。
(二)人才供給不足
鋰電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對人才科研能力要求較高,人才引進主渠道主要為高校畢業生招聘,專業以工科類為主。目前寧德市高校數量偏少,辦學層次偏低,人才有效供給不足,人才培養上存在質量缺位和結構錯位,難以滿足鋰電新能源產業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全市范圍內,僅寧德師院一所本科院校,設置材料化學等 9 個工學專業,提供本科教育,暫無碩士、博士點,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難以適應新能源企業發展的要求,校企合作不夠理想。全省范圍內,僅廈門大學、福州大學 2 所“985”“211”大學,與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工科類高學歷人才數量不足。目前寧德市鋰電新能源產業中約 90% 高學歷人才來自省外“985”“211”院校或境外知名大學。
三、解決產業人才困境的對策
結合寧德市目前新能源產業人才發展現狀與困難問題,建議整合產業資源,完善配套設施,以開放視野集聚人才、創新機制培育人才、優質環境留住人才,打造集生產、生活于一體的宜業宜居新能源人才小鎮。堅持“引進來和內部培養”相結合機制,圍繞重要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創新人才引培機制。
(一)構建人才基地,推進產業升級
精準定位新能源產業企業發展,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用人單位和個人投入為主體,以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機制,共同推進企業吸納和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一是搭建人才孵化基地。以新能源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兩家龍頭企業為主,與其簽訂人才孵化基地戰略合作協議,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加強科技創新載體、科研設施和平臺建設,依托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項目,聚集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二是強化政策支持。針對新能源產業制定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建立新能源人才引進培養基金,著重強化新能源產業人才創新團隊的引進和培養,多措并舉,合力推進新能源產業項目攻關,打造新能源產業人才基地。三是建立人才共享機制。構筑開放式交流平臺,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開拓人力資源引進載體。充分與知名人力資源機構、獵頭公司、高校等開展人才引進合作,著力引進新能源產業重點學科帶頭人等高端人才,將政府政策資源、企業科研資源與高端人才資源相結合,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打造新能源產業科技創業、區域創新的沃土,推進產業“智造”升級。
(二)集聚優勢資源,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加大優質資源供給。針對新能源產業人才對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的需求,進一步構建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在人才落戶、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內強外引,集聚優勢資源。一方面,立足內培,在人才小鎮上建設配套的醫院、學校等設施,切實解決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建設人才公寓,在市級人才住房保障上向新能源企業傾斜。另一方面,注重外引,完善公共服務,利用好周邊城市優勢資源。由政府出面協調,教育方面,與福州一中、廈門雙十中學等省內知名中小學簽署合作協議,將新能源產業人才子女送往這些學校就讀;醫療衛生方面,與省立醫院等省內外知名醫療機構達成合作,對新能源產業人才本人及配偶、父母、子女開通就醫綠色通道,提供就醫、轉診便捷服務。二是打造宜居環境。借助寧德市打造綠色宜居海灣城市契機,加強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優化提升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依托新型社區,引入商場、酒店、餐廳、公園等設施。與交通部門協調,增設新能源人才小鎮通往市中心公交班次。依靠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帶動周邊服務業、房地產業發展,促進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組團構建產城一體示范區,以寧德市海濱生態休閑旅游勝地與綠色宜居海灣城市名片引人留人。
(三)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引進人才。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團隊引進、高技能人才培訓計劃,積極引進關鍵核心技術開發、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領軍人才和高端人才。通過引進集人力資源外包、培訓、招聘、企業管理咨詢、創業孵化等于一體的優秀人力資源企業,加大勞務輸入的力度,突破區域用工難問題。二是培育人才。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與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建設集人才培養、在職培訓、職業鑒定、技能競賽、技術推廣于一體的高技能人才綜合基地。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勵體系,加大對人才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轉讓、信息咨詢等活動中的收益保護。建立“企業 + 學校”平臺,加強院企、企企合作,采取“訂單式”“訂購式”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三是完善人才配套服務。完善以創新成果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標準,建立以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為重要指標的科技企業和科技項目評價體系,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加強高端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面向領軍人才的跟蹤服務和溝通反饋機制,強化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和人才安居、生活保障等措施。配置專業人才管家,跟蹤解決人才訴求,減少人才二次流失;加大上下游產業鏈的人才、住房、就學等政策支持,增加鋰電城市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作者:李安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