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省莊片區規劃實踐為例,提出經開區轉型下戰略空間的規劃分析思路、發展策略及空間布局方案,以期為類似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提供參考。
一、面向經開區轉型的發展策略
1.1?擴大開放合作,提升發展能級
從區域到國際,持續擴大開放合作。搶抓“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戰略機遇,營造國際化開放合作新空間;利用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自動化設備等已有的國際化業務基礎,深化合作,建立國際化平臺,打造進出口貿易合作空間、先進產業投資空間、人才交流空間。深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區域性多元要素匯聚的新門戶;立足中軸樞紐區位,積極促進與蘇北、皖南、浙北的合作,尋求共建共享的可能,在此基礎上打造產業合作空間。
以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目標,提升發展能級。整合低效產業空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打造集約化、高水平的發展載體;優化整體產業結構,重點培育、吸引相關高新技術企業;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利用高端制造業基礎,謀劃省級乃至國家級的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彌補重大創新平臺的缺失。

圖1?常州經開區產業發展結構示意圖
1.2?打造產業高地,培育產業引擎
2020 年,國家印發《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該規劃的推進與實施將極大地促進長三角軌道交通產業的發展[10]。在此契機下,以省莊片區強勁的軌道交通產業為基礎,提出圍繞軌道交通裝備完善產業鏈,打造長三角乃至世界軌道交通產業高地。同時,利用常州中軸樞紐區位、經開區對外貿易基礎及物流服務需求、省莊片區公鐵水聯運的交通優勢,以順豐智慧物流產業園項目為契機,提出打造常州地區現代貿易物流產業高地。加快產業轉型是經開區助力常州智造名城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經開區及下轄的3個鄉鎮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并形成了各自的產業集群,但并沒有完全打破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局面。面對龐大的制造業轉“智”需求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缺失的實際情況(見表1),順應數字經濟、工業4.0的發展趨勢,規劃提出積極發展數字產業,做強生產性服務業,構筑以核心引擎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結構(見圖1),以更好地促進經開區全域范圍內的產業轉型發展。

表1?常州四個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情況表
二、目標導向下的空間布局設計
2.1?目標愿景與功能策劃
規劃提出“多流匯聚新門戶、開放合作新空間、科技創新策源地、數字經濟新載體”的目標愿景,圍繞發展策略從產業和城市配套兩方面構建功能體系。產業方面策劃國際貿易中心、軌道交通職業培訓、物流總部、大數據中心等功能;城市配套主要提供生活服務功能,包括居住、商業服務、公共服務等。
2.2?空間特性引領規劃布局
通過對現狀風貌、環境、建筑質量等要素的梳理,結合對企業產出情況、開發強度、產業關聯度等的多因子研判,以及政府各部門對需要保留的地塊、企業的考量,形成空間發展基底。在空間發展底圖上,以不同位置的空間特性引領規劃功能的合理布局(見圖2)。東方路是從橫山橋互通口進入城區的主要通道,作為門戶,建議布局開放合作功能。漕上路北側重點考慮與站前片區功能的協同發展及軌道交通站點對周邊開發的影響,打造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功能組團,同時規劃與南側鵝頸湖公園共同構成生態節點。潞橫路西段圍繞軌道交通產業形成大產業空間,東段利用交通優勢與順豐總部的吸引,打造物流產業中心。戚月路則是未來導入高鐵人流的重要通道,規劃沿線展現城市生產、生活的多樣性形象。

圖2?重要展示界面及節點策劃圖
規劃空間上形成“兩軸三心四片區”的功能結構,兩軸即東方路、漕上路兩條核心發展軸線,三心即三個產業服務鄰里中心,四片區即軌道交通大產業片區、現代物流+對外貿易片區、科技創新片區及數字產業片區。用地布局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科技創新為引領,擘畫一幅目標明確、突出戰略、布局合理的省莊片區高質量發展藍圖(見圖3)。

圖3?空間布局規劃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三、結語
在常州經開區轉型背景下,省莊片區作為經開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空間載體,需盡快明確具體的發展方向與用地功能,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對自身的資源稟賦與空間特性進行詳盡分析,更要立足經開區戰略意圖,針對經開區的發展需求提出分析路徑,從中明確省莊片區所能承載的職能分工,進而制定發展策略與規劃設計方案。文章以省莊片區規劃實踐為例,提出開發區轉型背景下的戰略空間規劃設計思路,以期為類似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提供參考。(作者:郭吉 蔣繼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