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湖南省益陽市清溪村為例,探索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幾點策略,以期為村莊規劃的編制提供借鑒。
一、清溪村概況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省實施“五千工程”建設“和美湘村”的工作部署,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關于編制實用型村莊規劃的要求,決定在全省開展村莊規劃質量提升行動。清溪村做為周立波先生筆下山鄉巨變第一村,境內有繞城高速互通口,國道G536從村中穿過,距益陽高鐵南站僅2公里,交通和區位優勢都十分明顯。根據調查研究可知,清溪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一是農業規模化不足,三產融合不夠;二是建設用地受限,景村關系交錯混雜;三是停車設施缺乏,交通組織混亂;四是公共服務設施存缺口,基礎設施配套需加強。
清溪村也具有其特有的優勢:一是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有周立波故居景區、山鄉巨變第一村、烈士陵園等文化景點資源;二是自然景觀資源較優越,有桃花坡水庫,灰壩水庫等山水自然資源,生態本底資源豐富,林地集中連片分布,地勢起伏較大,水資源較為豐富。

二、清溪村的主要規劃內容
(1)嚴守耕地保護目標,合理布局村莊用地。為積極貫徹并落實上級的工作部署,嚴格執行國家最嚴土地保障措施,推動全國土地的“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最大限度的提高全國土地保有量。清溪村在落實三區三線劃定的前提下,滿足村莊產業發展和村民建房等需求。落實村民綜合服務中心、電商網點、健身場地、民宿、漁餐廳等項目用地需求,新增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1.06公頃,新增商業服務業用地2.22 公頃;在保障村民建房方面,規劃新增集中居住區和多處村民建房點,新增居住用地2.67公頃。
(2)以重點項目為依托,促進村莊產業融合發展。規劃以立波紅色文化為紐帶,聯動周邊鄉村共同開發,依托水生生物研究中心、5A級景區創建等重點項目,融合農業、文旅、工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三產共融、協調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打造2100畝稻蝦共生示范基地和1000畝智慧農業稻油輪示范基地。并立足重大工業產業承接地的定位,落實農村產業發展相關政策要求,保障規模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用地需求。以5A級景區創建工作為牽引,充分挖潛故居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生態農業、培訓研學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的模式,融入大區域紅色文化旅游線路,聯動周邊鄉村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3)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導向,完善鄉村15分鐘生活圈。根據村莊實際需求,依托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和景區公服設施,兼顧農村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并根據15分鐘可達到的空間規模,配置滿足鄰近用戶需求的戶外活動場所、健身設施等服務要素,注意鄰近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與共用。
(4)合理布局集中居民點,保障村民建房需求。規劃為保障清溪村村民建房發展需求,一方面,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及宅基地面積標準,結合村莊風貌建設,對部分閑置房和危房進行綜合整治,并對新建住房提供戶型參考以及風貌管控引導;另一方面,為滿足村民新增居住用地需求,根據走訪調研情況,規劃在多個村民小組新增村民建房點。
(5)落實風貌管控指引要求,確保村莊留“鄉愁”。構建“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模式,按照“統一風格、保留戶型、農戶自主、政府扶獎”的原則,輔以政策宣講與村規民約,做到新建農房依規劃審批、傳統民居建筑依規劃保護。融合周立波文化元素和鄉村美學理念,實施民居改造、道路整治、公共空間打造、配套設施建設等行動,打造“山鄉巨變”清溪新樣貌。按照“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用好用足特色書屋和珍藏館等載體,積極開展“移風易俗趕大集”等文化公益活動,為和美村莊注入精神內涵。
三、經驗成效
(1)以統籌鎮村村民參與為基礎,破解規劃實施難題。鄉鎮領導和村領導帶頭上陣,以自下而上做規劃的共同參與模式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組織開好“黨員大會、宣傳動員會、意見征求會、成果表決會”四個村會,激發廣大村民“我的家鄉我規劃”的熱情。村民參與謀劃村莊建設項目庫,依據規劃推進空心房拆除、通村道路硬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村莊重點項目實施。
(2)以建設和美鄉村為導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加強村域景觀和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以農村文化為紐帶,挖掘紅色文化旅游村概念,對于沿線景觀進行統一布局,精心打造了立波梨園、清溪荷塘、連環畫長廊、印象廣場、映山紅花谷等特色景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實施生活污水、廁所糞污、水環境等整治工程,實現村莊、污水管網改造全覆蓋,進一步優化提升水質環境。
(3)以聚力產業興旺為動能,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在保留傳統觀光農業的基礎上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對企業的服務水平,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工業。加大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力度,實現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產品現代化加工、創新基地和人才培育基地。此外,做強文旅產業。以清溪村景區為載體,深入挖掘周立波故居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自身品牌優勢,開展生態農業、研修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等活動。
(4)以提升村民素質為抓手,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打造一系列清溪作家書屋,并以中國作家協會牽頭,圍繞清溪農家書屋,建設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解決鄉村群眾借書難、閱讀難等問題,滿足群眾追求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愿望。圍繞書屋特色,充分融合傳統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政策法規宣傳、普法課堂、婚育講座、實用技術培訓、健康講座等活動,引導村民多讀書、讀好書。(作者: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