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加快先進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應用,提升數字產業基礎能力和規模,針對性補齊產業鏈短板,提升集群發展質量,積極創建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生態,持續完善融合發展環境。
(一)適度超前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
1.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 打造全省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在能源優勢區域張家口、承德等地布局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容災備份數據中心,在廊坊、石家莊等有區位和網絡建設優勢的地區布局低時延、 高帶寬業務為主的數據中心,滿足抵近一線、高頻實時交互業務需求。在數據中心集群以外地區建設邊緣計算中心, 滿足低時延應用需求, 推動“云、邊、端”設施協同有序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整合行業大數據中心,高效匯聚行業數據。
2.推動融合基礎設施發展。 信息基礎設施與電網、鐵路、公路、市政、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協調建設,規劃、建設、養護、管理實現同步化,探索構建協同共享數字技術基礎設施。 提升工業互聯網設施能力,支持鋼鐵、石化、汽車制造等重點領域工業企業新建或改造企業內網,支持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
3.推進園區數字化轉型。 加快“5G+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園區數字新基建,實現千兆光纖網絡全覆蓋。 打造智慧園區,園區管理和服務進行數字化優化,打造數字工廠、數字車間。 圍繞園區產業定位打造一體化產業鏈,實現生產、銷售、物流各環節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建成一批現代化產業園區。

(二)重點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礎能力和規模
現代通信產業:突破核心關鍵領域,以通信設備制造、半導體器件等產業為著力點,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做大做強保定新能源與電力電子產業集群、石家莊光電與導航產業集群、廊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電子信息)、滄州線路板和元器件產業集群等。圍繞下一代互聯網改造升級和大規模商用,發展信息網絡設備和信息終端產品。 大力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提升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能力。
新型顯示產業:以石家莊、廊坊為中心,加快發展新型顯示全產業鏈條。加快新型背板、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產技術研發,推進中小尺寸AMOLED柔性折疊屏、大尺寸AMOLED面板、微縮顯示面板、量子點顯示面板、全面屏等研發及產業化。 培育引進手機、車載顯示、可穿戴設備等終端骨干企業,補齊整機短板。 發展新型顯示材料等核心配套產業。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秦皇島、廊坊、石家莊為中心,發展工業軟件、平臺軟件、嵌入式軟件等。 開發面向制造業關鍵環節工業App,構建工業App標準體系;發展面向行業數據分析、交易、監測預警等平臺類軟件,培育平臺化產業生態;研發智能感知、新型人機交互等嵌入式軟件。打造秦皇島軟件新城,建設雄安新區國家網絡安全研發基地、唐山工控軟件產業基地等。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和數字化轉型一體化應用方案服務商。
大數據產業:打造雄安新區大數據產業研發創新及成果轉化引領區,建設石家莊大數據應用示范區、張家口新能源大數據示范區、承德旅游大數據示范區、秦皇島健康大數據示范區、廊坊金融物流遙感大數據示范區。發展工業大數據,圍繞鋼鐵、石化、輕工等重點領域開發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鼓勵省內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參與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引培數據開發企業,完善大數據產業生態。
前沿產業:依托保定經濟技術開發區、滄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依托省內汽車龍頭企業,發展面向汽車電子控制、車載導航、高端傳感器、無人駕駛及智能計算平臺和車聯網信息服務等。依托唐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香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 發展智能制造核心裝備,開發高檔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設備。 依托雄安發展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產業。
(三)加快傳統制造產業數智化轉型
1.推進制造智能化改造。 突破一批先進設計制造工藝技術以及共性關鍵智能制造技術,突破高端智能技術裝備[7]。開展傳統制造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化等智能化項目,全面推廣“智能工廠”模式,建設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實現智能決策和動態優化,提升全流程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推進數字化協同研發、網絡化控制、自動化物流等系統應用。
2.發展“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 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實現供應鏈內及跨供應鏈企業在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等領域合作。 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實現供給和需求的精準匹配。 探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制造、全球制造等生產模式,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和生產周期。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帶動作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 建設柔性供應鏈系統,優化產業鏈庫存。
3.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 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全省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重點行業和地區全覆蓋,推動行業、區域平臺與企業級、專業型平臺互聯互通。加強工業互聯網在重點行業融合應用,培育5G全連接工廠。培育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遴選試點示范項目,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體驗和推廣中心。
4.促進企業上云上平臺。 推廣云平臺應用,建設制造業特色云平臺,鼓勵應用國家級行業云服務。 支持公共或第三方工業云平臺在線服務集成,鼓勵為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提供工業云服務[8],加大中小企業數字化工具普及力度,降低企業數字化門檻。 提升工業云與大數據服務能力,鼓勵企業加快工業設備聯網上云、業務系統云化遷移,圍繞重點行業和環節實現工業云服務內容和模式創新。
5.創建數智化轉型生態格局。 以產業集群為載體推動制造業企業數據資源融合創新,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平臺”融合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互聯互通,建立產業集群數據分享平臺。 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試點示范企業幫扶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提高產業鏈整體數字化水平。 聚集整合一批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生態合作伙伴。
(四)完善發展環境
建設數據治理體系。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數據匯交、開放、流通、交易機制,建設大數據交易中心。 推動公共數據資源有序開放,建設全省統一的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平臺,鼓勵建設行業性數據資源開放平臺,探索建立公共數據開放審核機制和評價機制。
提升綜合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探索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造創新平臺,以雄安新區為核心,以石保廊創新發展示范區為重點,加強創新資源聚集和培育,爭取國家實驗室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 優化創新生態,推行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制度,探索建立容錯保護機制,扶持為產學研服務的中介機構發展。
推行人才“外引內培”。 制定人才目錄,針對性開展引才工作,鼓勵有項目、有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在河北創業創新。把握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機遇,探索高端人才資源共享。 完善復合型人才培育機制,強化省內高校相關學科建設,推動產教融合聯盟和人才實訓基地建設。
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 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業態。規范健康發展平臺經濟,引培平臺型企業,探索工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管理平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等,發展工業電子商務。有序發展共享經濟,探索生產設備共享、產能共享、創新資源共享等,建設中試基地、共享智能制造中心等。(作者:李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