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振興是推動鄉村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為賦能鄉村振興,明晰產業振興的核心作用,本文采用文獻調研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以重慶市X區S村為例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全面分析S村在種植、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等領域的發展,發現該地存在規劃欠科學、文化產業特色不足和人才瓶頸制約待突破等短板,反映了鄉村振興中的共性問題,具體如下:
重慶市X區S村產業發展現狀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S村以種植業為引領,在鄉村文化旅游、村民居住環境、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實現了質的提升,展現了新農村新面貌。
(一)重慶市X區S村產業發展成效
1.種植業引領作用明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生產條件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S村鋪設灌溉管網3800米,覆蓋農田1500畝,吸引外部經營商共建種植基地,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品牌建設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自2020年以來,S村注冊了“長凼河邊”品牌商標,并成功申報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提高了S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多元化發展是降低單一產業風險、提高整體經濟效益的關鍵路徑。S村積極發展養殖業,擁有多個大型養豬場、蜂園和清水魚塘等,降低了由單一種植產業帶來的風險,提高了整體經濟效益,村民幸福指數隨之提升。
2.旅游業改善鄉村環境。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是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的主要方法。S村通過舊房美化、垃圾分類、拆除殘垣斷壁,改善了鄉村居住環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為鄉村特色旅游創造良好條件,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打造特色景點是發展鄉村旅游、改善當地環境的重要手段。S村通過開發彩虹梯田、稻香漁歌生態景區和風車草坪等山地景點,展示自然文化魅力,吸引城市游客,帶動了就業及提升居民收入。
改善產業發展環境是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方式。S村完善了近20公里的產業發展路,并安裝了630盞路燈,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吸引來更多產業和投資,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3.文化產業增加人文氣息。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地旅游資源,是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S村在保持原始村落獨特魅力的基礎上,建設融入多種神話元素的“奇妙村”,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感受鄉村魅力,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重視青少年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增加鄉村旅游人文氣息的支撐。S村通過與22所幼小中學校聯合開展一系列沉浸式文化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和實踐操作,培養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鄉村埋下發展的種子。

重慶市X區S村產業發展困境
近年來,S村的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仍存在產業發展規劃欠科學、文化產業發展欠特色、人才瓶頸制約待突破等問題。
1.產業發展規劃欠科學。生產隊之間的產業發展缺乏有效協調和銜接。S村下轄9個生產隊,二隊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原本“扎根”在此的小作坊遷移到其他生產隊,當地出現規劃混亂、污染加劇、租賃爭議等問題;生產隊之間缺乏健全的協同機制,難以形成合力推動產業發展。
農業產業存在結構性缺陷。S村缺少完整的產業鏈條、銷售渠道單一、獲取市場信息滯后,無法有效優化和提升農業生產過程,S村的農業生產效率及農產品附加值受到影響,從而使農產品的市場拓展受到限制。欠缺差異化、錯位發展的創新能力。S村缺乏跨縣域層面的統籌協調,對種植技術的提升和當地特色資源的深度挖掘不足,“價格戰”成為同類市場的主要競爭手段,各個項目可能存在資源重復投入和浪費的情況,導致資源利用率低下。
2.文化產業發展欠特色。對當地文學元素利用不足。“清溪河”流經S村匯入X河,群眾創作了諸多與清溪河相關的文學、歌曲作品,如《清溪河啊,清溪河》和《清溪河畔笑聲高》等,但當地對文化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宣傳,導致當地居民對本地文化缺乏基礎認識,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對農民版畫的魅力展示不充分。農民版畫起源于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1985年,該地獲得省級“農民版畫之鄉”稱號。這表明其版畫藝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目前S村對于版畫魅力的展示主要局限于村居墻繪,這種方式限制了版畫魅力的傳播和感知,未能充分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3.人才瓶頸制約待突破。年齡結構失衡導致農村“空心化”。隨著城市化的推進,S村勞動力、人才、資金與信息向城市單向集中,同時,缺少吸引年輕勞動力回流的措施,造成以老人為生產主體的“老人農業”,導致鄉村價值缺失,鄉村產業發展缺乏活力。村干部的鄉村治理能力有待提高。S村的村干部在協調租賃矛盾方面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策略,導致一些潛在的矛盾無法及時得到化解,影響了村民之間的和諧關系。此外,在吸引和整合外部資源方面能力欠缺,限制了鄉村產業的升級和拓展,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和穩定。
鄉村產業缺乏實用型人才。人才是產業振興的基礎,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S村農民基數大,但具備專業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數占比少,缺乏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支持,導致農業產值增長緩慢,限制了S村農業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