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該領域將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河南應因地制宜找準新產業新賽道的切入點,推動區域經濟由“平面”向“立體”模式轉變。梳理當前河南布局低空產業的優勢和短板,面對機制標準不完善、智力支撐不足、企業能級不高等問題,具體如下:
一、河南發力低空經濟的優勢
河南作為人口大省,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農林植保、電力巡檢、物流配送、空中游覽等應用場景豐富,這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蓬勃的市場潛力。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拓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河南省通用航空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2—2035年)》《河南省旅游公路網規劃(2022—2030年)》《豫北航空經濟協作區發展規劃》等政策的推行,也為河南低空經濟發展護航。
(一)交通通信雙樞紐優勢明顯
河南地處中原,承東西貫南北。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中“1軸、1廊、1通道”經過河南,“米字形”交通網讓以省會鄭州為中心的高鐵交通圈可覆蓋約4億人口。國家骨干公用電信網和光纜干線構成“四縱四橫”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當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入加速期[3]。河南擁有廣闊的低空空域和豐富的現代航空資源,如安陽航空運動學校、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等,具備建設“低空天路網”的區位優勢。在《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2023》中,鄭州航空港區全國排名第6,并且作為目前唯一由國務院批復設立的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航空物流樞紐和經濟增長高地,具備發展低空經濟的良好基礎和先發優勢。
(二)工業制造基礎堅實
河南擁有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40個、207個中類中的197個。電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較好,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配套相對完善,如洛陽光電、新航集團、輕研合金等企業在航空配套零部件研發、制造領域初具規模。目前,河南具備自轉旋翼機、地效翼船等類型通用航空器整機制造能力。無人機產業方面布局較早,安陽、西華無人機產業園年產突破萬字大關。河南衛星產業基礎較好,擁有中電27所、中科光啟等多家知名企業與平臺,在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等方面不斷突破,“中原星谷”正提速建設。河南整體具備低空經濟相關的生產制造、服務一體化基礎。
(三)通用航空設施不斷完善
河南“一核(鄭州)、兩翼(安陽、信陽)、六組團、多園區”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正在構建。截至2024年年初,河南民用機場數量達到5座。目前,河南已落成的通航機場有鄭州上街、安陽殷都、新鄉唐莊、周口西華等6座,安陽林州、洛陽萬安、駐馬店平輿、商丘民權等14座通航機場在建中。安陽等地市在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方面,如飛行服務站等,規劃布局基本完成。2024年5月,河南首條低空無人機物流配送航線首飛成功,低空經濟發展正式邁上新臺階。
(四)科研創新能力逐步增強
河南初步形成了以“兩城一谷”為內核的三足鼎立科技創新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河南共設立省實驗室20家,產業技術研究院6家,中試基地36家,創新聯合體28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67億元,中原創新高地逐步隆起。全國首個5G泛低空飛行測試基地落地安陽,聚焦低空經濟重大科技需求的藍天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涉航企業有65家,其中無人機企業40家,基地在無人機導航、控制、載荷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河南競逐低空經濟新賽道的挑戰
(一)法規政策尚不完善,低空基建有待補強
低空經濟涉及空域管理、安全監管等方面,目前該領域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存在一些空白和模糊地帶。隨著低空飛行活動日益頻繁,空中交通管理和安全監管面臨更高要求。河南低空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通用機場數量和運營規模、直升機起降點、飛行營地、通信導航等尚未達到適應發展需求的水平。以機場數量為例,2022年全國民用機場共254座,相較四川16座、湖南9座、湖北7座、山西7座,河南建有5座,機場規模仍有進步空間。中部六省目前共38座支線機場,其中湖南9座、湖北7座、山西7座、江西6座、安徽5座,而河南僅4座,位居末席。從吞吐量角度來看,2023年支線機場河南僅洛陽北郊機場(第93位)和南陽姜營機場(第94位)進入全國百強。2024年第一季度,鄭州機場貨運被鄂州機場超越,地面設施的運營能力仍需提升。
(二)企業能級尚需提升,市場開發力度不足
河南低空經濟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上下游產業鏈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中豫航空等頭部企業拉動力仍需提升,多數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資金投入較少且不穩定,借助資本市場的綜合能力不足。部分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小巨人企業面臨“先發優勢越來越小,‘走出去’難度加大”的挑戰。如龍頭企業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農業植保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仍面臨市場同質化競品的增加,以及國內頭部企業的沖擊。當下,低空經濟相關的生產服務活動層次較淺,許多市場領域開發仍是空白狀態,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示范應用和商業化發展。多數企業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盈利模式。公眾對低空經濟這一新興經濟形態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還不夠,在市場推廣和消費者教育方面仍需提升。
(三)技術研發相對滯后,人才支撐有待鞏固
以無人機領域為例,與行業頭部企業相比,河南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相對較少,整體創新水平不高。產品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升級迭代速度較慢的問題。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關核心部件國產替代能力不足,飛行控制、智能避障、通感一體化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還需突破,飛行器維修和航油航材保障能力較低。且隨著低空飛行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傳統地面雷達部署成本高,組網能力差,河南現有通信網絡可能無法滿足低空飛行器對飛行數據穩定支持的需求。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河南缺乏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以及跨行業綜合型人才。當前河南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校課程設置滯后于市場,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不同步,人才供給與低空產業需求不匹配,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2022年科技部《河南省創新生態摸底評估報告》中有40.4%的科研人員表示對外“幾乎不合作”和“不合作”,且河南還面臨“吸引力弱+向外流失”的人才雙重困境。(作者:尚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