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低空經濟領域率先形成政策協同網絡。上海發布《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首次提出“三區聯動”戰略,建設浦東新區低空經濟綜合試驗區,打造臨港新片區空天海一體化應用場景,構建虹橋商務區低空服務貿易樞紐,到2027年核心產業規模超500 億元,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江蘇以南京、蘇州、無錫為核心,推出《蘇州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聚焦空域管理改革與基礎設施建設;安徽通過連續舉辦低空經濟發展大會,通過《皖江低空經濟走廊建設規劃》,推動合肥、蕪湖等地形成特色產業園區。浙江省則依托“十四五”規劃及“數字長三角”優勢,以杭州、寧波為樞紐,構建空港經濟示范區。區域政策聯動性強,覆蓋研發支持、場景開放、資金補貼等多維度,為低空經濟提供制度保障。
長三角已形成低空經濟產業鏈。上游材料端實現關鍵突破,光威復材研發的T1100 級碳纖維大幅降低量產成本,較進口產品低40%,中復神鷹開發出全球首款航空級玄武巖纖維,耐溫性提升至800℃;中游制造端,上海匯聚御風未來、峰飛航空等頭部eVTOL 企業,占全國研發企業半數以上;下游應用端呈現“三螺旋”創新模式,杭州的“低空物流”、南京的“政府端+交通端”場景、安徽的“低空+8 大領域”等模式多元化發展。此外,上海依托大飛機產業鏈優勢(如C919 技術外溢),推動低空飛行器適航取證與供應鏈協同;江蘇億航智能產業基地、無錫丁蜀產業園等載體加速技術轉化。其次,長三角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從傳統農業植保、物流配送向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文旅等新業態延伸。上海金山區開通全國首條跨省低空物流航線,蘇州試點低空智慧物流網絡,安徽蕪湖探索“低空+應急救援”模式。杭州作為全國首批無人機試驗區,已實現無人機城市場景商業化運營。據統計,長三角地區2024 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占全國近30%,成為全國應用場景創新最活躍的區域。在無人機基地、通用機場、空管系統等硬件設施建設上領先全國。例如,上海金山華東無人機基地擁有1370 平方公里跨省空域,無錫建成5 個低空產業集聚區。然而,通用機場密度仍不足(長三角僅占全國15%),低空通信網絡覆蓋不均,空域開放率低于30%,制約規模化應用。

但盡管長三角在整機制造領域領先,但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例如,eVTOL 所需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需400Wh/kg)尚未突破(當前僅285Wh/kg),航空發動機、主控芯片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此外,適航認證體系滯后,國內擁有TC、PC、AC、OC 四證齊全的企業屈指可數,影響商業化進程。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仍以政府端需求為主(占比超80%),消費端潛力未充分釋放。例如,低空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私人飛行市場占比不足5%。企業盈利模式單一,eVTOL 運營成本高企(早期綜合成本超6 元/噸公里),規模化推廣難度大。同時長三角內部存在政策碎片化問題,空域劃分、審批流程、技術標準尚未統一。例如,上海與江蘇的低空航線審批時間差異大,跨省飛行需重復報備,影響效率。此外,“多頭管理”現象突出,民航、工信、地方政府的權責邊界模糊,導致資源重復投入與監管盲區并存。長三角雖在整機制造領域占據先發優勢,但關鍵零部件仍受制于國際供應鏈。例如,eVTOL 所需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需400Wh/kg)目前僅達285Wh/kg,航空發動機、主控芯片等核心部件進口依賴度超過60%。適航認證體系滯后進一步制約商業化進程,國內僅少數企業(如御風未來、時的科技)具備TC(型號合格證)、PC(生產許可證)、AC(適航證)、OC(運營合格證)四證資質,取證周期普遍長達3-5 年,遠高于歐美標準。此外,低空智聯網技術尚不成熟,長三角區域僅30%的低空飛行器接入了統一空管系統,數據實時共享能力不足。數據顯示,長三角低空經濟80%以上收入來自政府端項目(如應急救援、城市治理),而私人飛行、商務通勤等消費場景占比不足5%。商業模式單一問題突出:eVTOL 運營初期成本高達6 元/噸公里,企業盈利依賴政府補貼,而低空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客單價超2000 元的高端服務難以普及。此外,市場教育不足導致公眾對低空交通安全性存疑,進一步抑制需求釋放。長三角內部存在政策碎片化問題。例如,上海與江蘇的低空航線審批時間分別為7 天和15 天,跨省飛行需重復報備,導致運營效率降低30%。監管層面,“多頭管理”現象突出:民航局、工信部門、地方政府權責交叉,無人機與有人機空域沖突頻發,2024 年長三角共報告低空飛行安全事件27 起,其中60%因空域協調不足引發。此外,長三角尚未建立統一的低空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區域產業協同缺乏數據支撐。
對于政策性大突破,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嘗試,設立長三角低空經濟聯合創新基金,重點支持固態電池、航空芯片、智能飛控系統研發。推動商飛、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組建“低空技術攻關聯盟”,聯合攻關高能量密度電池(目標500Wh/kg)和國產化航空發動機。在上海浦東、合肥高新區試點“預認證+容錯免責”機制,縮短取證周期至2 年以內;推動長三角適航標準互認,建立跨省聯合審查委員會。
開發差異化產品,如黃山“空中觀景走廊”(結合VR 技術)、蘇州園林夜間無人機光影秀(票價控制在500 元以內),并試點“低空通勤+高鐵”聯票模式,提升大眾接受度。推廣“共享空域”模式,允許企業分時段租賃低空空域資源;建立長三角低空經濟保險共保體,降低企業運營風險。成立“長三角低空經濟協同發展委員會”,統籌制定空域分類標準(如劃分10 類低空飛行區)、審批流程(實現“一網通辦”),并試點跨省稅收分成機制(如按投資比例分配產業園區稅收)。
以上海為研發總部(集聚60%以上eVTOL 企業)、江蘇為制造基地(承接70%零部件生產)、浙江為數字空管中心(建設低空智聯網)、安徽為測試驗證樞紐(提供全域試飛空域),形成梯度分工。2027年前新建50 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重點布局杭州灣、長江口等交通樞紐,構建“15 分鐘響應網絡”;建設長三角低空智聯網,整合北斗導航、5G 專網與AI 算法,實現空域數據毫秒級傳輸。在上海自貿區發行低空經濟REITs(規模不低于200 億元),支持蘇州、無錫產業園升級;設立長三角低空經濟創投母基金(首期規模50 億元),定向投資載人飛行器、無人機物流等細分賽道。
長三角的低空經濟實踐不僅關乎區域競爭力,更是中國參與全球低空產業規則制定的關鍵抓手。面對全球低空經濟“三極格局”(美國側重城市空中交通、歐盟專注綠色航空、中東主攻高端旅游),長三角選擇“技術+場景”雙輪驅動策略。在技術標準方面,主導制定ISO《城市空中交通系統架構》國際標準,推動中國eVTOL 適航標準與EASA 互認;在場景輸出方面,推廣“低空經濟園區整體解決方案”,中航國際在沙特建設的智慧物流港,全套采用長三角技術標準。當前,全球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預計2035 年達3.5 萬億美元,而長三角憑借以下優勢有望成為國際標桿。在產業鏈完整性上,從碳纖維材料(光威復材)到eVTOL整機(御風未來)、從空管系統(上海電科所)到應用場景(杭州無人機物流),形成全球少有的全鏈條布局。在政策創新性上,上海金山區的1370 平方公里跨省空域管理、浙江的“低空數字身份證”制度等,為國際低空監管提供“中國方案”。在區域協同性上,依托長三角港口群一體化(如規劃中的長三角港口管理局)、大飛機產業集群(C919 技術外溢),實現空海陸立體資源整合。
長三角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既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也是區域協同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平衡。通過“政策精準化、技術自主化、場景多元化、生態開放化”四維發力,長三角有望在2030 年前建成全球首個萬億級低空經濟集群,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可復制的“天空之城”范式。(作者:陳俊、張博 、吳昕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