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北茶的代表,日照綠茶憑借其獨特品質脫穎而出,推動茶產業成為日照市基礎最好的農業特色產業。但作為后發茶區,日照綠茶在發展中同樣也面臨著困境,如產業鏈條脆弱、科技賦能滯后、品牌價值提升受阻、市場生態失衡等。

一、日照綠茶產業發展現狀
日照綠茶產業歷經半個世紀演變,從無到有,從小變大, 經歷了擴種試種(1966—1980年)、緩慢發展(1981—1989 年)、鞏固發展(1990—2005 年),以及規模發展(2006 年至今)4 個階段。2006 年進入規模發展期,日照市將建設“北方綠茶之鄉”作為日照市8 張名片之一,并于同年取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標志著產業進入品牌化發展階段。
1.1 產業規模
日照綠茶產業已形成規模化發展格局,現為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綠茶產業基地。截至2024 年,日照市茶園總面積已達2 萬hm2左右,年產干毛茶2.1 萬t,總產值40 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省首位,同時也是我國高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優質茶產區,與韓國寶城、日本靜岡并稱為“世界三大海岸綠茶城市”。目前,“日照綠茶”品牌價值達到61.22 億元,入選“好品山東”首批品牌、中歐地理標志保護名錄,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1.2 產業矩陣
日照市主要茶樹品種有黃山種、鳩坑種、福鼎大白茶等有性系品種和龍井43、中茶108、白毫早、魯茶1 號等無性系品種,基本形成以綠茶為主,紅茶為輔,白茶、黑茶多茶類共同發展的產品矩陣[3]。生產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春茶為谷雨前鮮葉制成,栗香高揚,品質最佳。
在產品創新方面,日照綠茶形成三大特色系列:一是經過GAP認證的茶產品;二是通過壓制工藝創新開發的耐儲藏茶磚;三是深加工提取茶多酚制成含片,并開發茶食品等衍生品,進一步拓展了日照綠茶的應用領域和市場空間。
1.3 產業主體
當前,全市共有產茶鄉鎮42 個,茶葉從業人員30 余萬人,茶葉加工企業1 071 家,其中市級及以上龍頭企業42 家。據日照市統計年鑒記載,全市共登記注冊茶葉專業合作社773 家,入社會員8.36 萬戶。隨著網絡經濟發展,越來越多茶葉企業開始借助電子商務,開展線上交易。其中,嵐山區巨峰鎮的電商最為活躍,目前已建成1 個茶葉產業電子商務集聚發展示范基地、10 多家茶葉電子商務品牌旗艦店,以及300多家電子商務網店。產業主體已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方協同”的立體化組織架構:國有控股日照綠茶集團統籌全產業鏈,茶葉協會制定規范、管理商標,合作社聯盟整合資源,北方茶葉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支撐。
二、日照綠茶產業發展優勢
2.1 自然稟賦及健康價值
日照市位于山東東南部,北緯35°04′—36°04′,東臨黃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該區域年均日照長,降水量適中,且晝夜溫差明顯,波動幅度維持在8~10 ℃之間;地形以丘陵為主,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豐富,為茶樹成長營造了一個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4]。茶樹越冬期較南方延長1~2個月,葉片增厚,從而顯著提升了茶葉的耐沖泡性能。
同時,日照綠茶因特定的地理環境而富含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多種香氣成分、有益礦物質等茶葉品質相關成分,具有香氣高、栗香濃郁、回味甘醇、耐沖泡等優良品質特征,并且對人體有益。
2.2 交通區位優勢
交通是產業要素流動與空間布局優化的關鍵驅動力,是產業發展的“動脈網絡”。日照市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布局中,處于海陸交匯的關鍵節點位置,其交通網絡對于日照綠茶產業的發展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從地理區位來看,日照地處魯東南沿海地區,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是連接沿海與內陸、國內與國際的重要交通樞紐。通過青鹽鐵路、日蘭高速等交通干線能夠實現與青島、臨沂等省內核心城市的快速聯動,有利于茶葉產品向京津冀、長三角等消費市場輻射,同時依托青島港的國際化海運通道,為茶葉出口至日韓及歐洲市場提供了便捷的物流基礎。
2.3 政府重視與扶持
日照市政府將發展綠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戰略,通過提供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及科技創新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綠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24 年,日照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以日照市茶葉研究所為依托,成立“北方茶葉研究中心”,以促進茶葉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市政府啟動了“日照綠茶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旨在進一步強化地理標志保護,推動區域品牌整合,提升日照綠茶的整體競爭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照綠茶連續多年入選“好品山東”名錄。通過央視專題報道、國際茶展等高規格平臺的頻繁曝光,日照綠茶“江北第一茶”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國內外消費者競相追捧的茶葉佳品。這一系列成就不僅體現了日照市政府對綠茶產業的重視,更彰顯了日照綠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
三、日照綠茶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后發茶區,日照綠茶的發展同樣也面臨著困境。如與“南茶”相比,缺乏價格競爭力,市場上以次充好、價質不符的現象層出不窮,由于法律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日照綠茶”的品牌被大量濫用、冒用,陷入了品牌發展的公地悲劇,這意味著日照綠茶產業發展任重而道遠。同時,作為北緯35°高緯度茶區代表,日照綠茶產業的突破將重塑中國“南茶北銷”傳統格局,為陜南綠茶、嶗山綠茶等北方綠茶產業建設提供實踐范本。
3.1 產業鏈條脆弱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日照綠茶鮮明的品質特征,同樣也給茶樹生長帶來了先天制約。溫度是影響茶樹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氣候因素之一[7]。一般來說,15~30 ℃是適宜茶樹生長的氣溫,低于10 ℃茶樹就會停止生長,如果連續幾天出現-16 ℃以下的低溫,那么茶樹極有可能受到嚴重凍害甚至死亡[8]。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趨勢下,在日照茶區,每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凍害發生,直接后果是春茶減產,影響茶葉供應,損害茶農和茶企的收益,更不利于品牌長久穩定的發展。與此同時,生產端的組織形態加劇了氣候風險傳導。茶園管理多以傳統小農模式為主,由分散農戶經營,茶農自身素質參差不齊,這就會導致農戶對防災設施投入不足,抵抗自然災害及各種風險的能力較差。
在價值延伸方面,三產融合程度較差。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市場營銷的鏈條不夠緊密,各環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一方面,本地茶葉加工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加工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難以充分開發高附加值的茶葉產品,限制了品牌增值空間;另一方面,產業形態單一,導致風險分散能力薄弱,當凍害造成鮮葉減產時,缺乏文旅收入、深加工產品等“安全網”來緩沖損失。
3.2 科技賦能滯后
當前日照茶產業仍處于“半集約化”發展階段,以良田改茶園居多,茶糧競爭土地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提升平均生產效能與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日照綠茶產業已初具規模,但其生產經營主體卻呈現出多、雜、小、散、亂的特點。在日照近2 萬hm2的茶園中,超過70%分散于茶農之中,且大部分茶園仍沿襲傳統的人工種植與采摘方式,機械化普及程度不足。盡管有少數企業嘗試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但科技在全產業鏈中的滲透仍局限于示范點,尚未實現規模化應用。同時,茶葉深加工技術(如茶多酚提取、功能性產品開發) 和數字化管理(如物聯網監測、智能灌溉) 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較少,現有技術多集中于基礎生產環節,且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推廣體系,導致中小茶企難以突破技術瓶頸,產品附加值難以提升。
3.3 品牌價值提升受阻
作為北方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日照市茶園總面積2 萬hm2,年產值達37 億元,然而從2024 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上來看,日照綠茶的品牌價值為29.13 億元,僅為西湖龍井(84.35億元) 的34.5%,存在明顯的“高產低值”現象,產品溢價能力低[10],這一困局主要源于多個方面。首先,營銷的創新能力不足,過度依賴傳統渠道及區域性宣傳,僅在山東地區有知名度,缺乏精準的數字化營銷布局,如社交媒體互動、直播電商和大數據用戶畫像等,導致市場滲透度低,難以有效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其次,產品結構同質化嚴重,主推品類過于集中于春茶,未能針對細分市場開發差異化產品線,如奶茶、養生茶飲和茶衍生品等,從而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再者,品牌形象薄弱,缺乏文化支撐,日照綠茶擁有“南茶北引”的歷史背景及“海岸綠茶”“江北第一茶”“北方第一茶”等稱號,但文化IP 的挖掘不深,缺乏系統性的故事輸出,品牌文化宣傳較少;此外,體驗經濟的缺位、品牌定位偏差等也是制約日照綠茶品牌價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3.4 市場生態失衡
盡管日照綠茶2006 年已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但市場侵權行為仍然屢見不鮮。在淘寶平臺標稱“日照綠茶”的商品中,有眾多無法提供有效產地證明,其中很多商品實際發貨地在臨沂、連云港等周邊地區,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扭曲市場;也有部分南方低緯度茶區利用氣候與成本優勢規模化生產低價綠茶,通過偽造產地標識、摻雜拼配等手段流入市場,出現“反常規廉價”的日照綠茶。長此以往,不僅將沖擊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更會造成茶友對日照綠茶品質的誤解。(作者:徐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