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31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經濟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相關內容。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上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左右,綜合競爭力邁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成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國際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上海制造保持戰略定力
定位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要不要制造業,曾有很大爭議,但全球金融危機讓“去制造業”的觀點逐步失去“市場”。不論是“四個中心”建設還是打造全球科創中心,上海都需要制造業作為支撐。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面對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變化,上海制造業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找準發展定位,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強動力、增活力、補短板,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形成增長新亮點,實現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上海速度向上海質量、上海產品向上海品牌的轉變。
更加關注產業發展內涵
本次《規劃》結合上海實際,直接對標“中國制造2025”戰略,從三個方面對產業進行規劃:一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改造提升傳統優勢制造業,三是積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上海產業轉型研究院執行院長周罡表示,通讀規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先進制造、高端智造將成為上海未來的主攻方向,這也將是實現25%指標的主攻方向。
對上海傳統制造強項,如今也是上海制造業大頭的汽車、鋼鐵、化工、船舶、都市產業等,“十三五”期間將著力進行改造提升,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如汽車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自主品牌新車型,突破驅動電機、汽車電子、智能控制等“三電”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實現產值6000億元;鋼鐵產業,提升優化精品鋼材和制造智能化水平,實現產值1100億元;此外,化工產業向高端精細化工發展,船舶產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船舶產業基地,都市產業加快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建設國際時尚之都和設計之都。
產業空間布局上,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徐子瑛用8個字——“集約集聚、集群發展”來形容。“郊區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中心城區優先發展高附加值都市型工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創新引領、帶狀分布、集群集聚’的產業空間布局。”
先進制造業不缺“地皮”
《規劃》聚焦精準施策,提出了產業體制機制改革、工業用地統籌、加大財稅支持、推進產融結合、構建人才體系、實施開放發展戰略、健全規劃實施制度等七項保障措施。比如,在企業最為關心的土地方面,徐子瑛在發布會上就表示,不會讓一家先進制造業企業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落地。
據介紹,《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40)》市級成果正在編制階段,關于工業用地空間,將控制在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的10%到15%左右,也就是320至480平方公里左右的規模空間。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優化104工業區塊布局,邊界“有進有出”,實行分類管理。其中,保障承載國家戰略要求的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高端服務業的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150平方公里,作為先進制造業永久性保護用地予以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