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高端裝備[-0.06%]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先導性產業,《中國制造2025》將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記者從臨港經濟區獲悉,近年來,臨港經濟區造修船及高端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頻頻傳出捷報,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從結構看,目前臨港經濟區海工產業積聚成型、企業成群,總體已進入量質并進、規模擴張為主的中期發展階段,實現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增長。如今,臨港經濟區在國內先進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戰略的實施,臨港經濟區作為京津高端裝備制造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戰略地位將顯著提升。
搭建海工產業6大創新平臺
建立企業創新發展聯盟
臨港經濟區積極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清華大學等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同時建立創新合作平臺,以支撐園區企業發展。
依托“大數據”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結合“互聯網+”模式,臨港啟動海洋工程裝備智能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時向區域內海工企業提供全球海工市場預測、技術咨詢、交易中介等相關信息服務。
打造研發設計平臺
臨港經濟區積極促進、引導區內多家龍頭企業建立科研、設計機構,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開發。經過多年的發展,“天津臨港設計”品牌效應初現。
搭建人才支撐平臺
臨港建立起人才引進交流體系,拓寬國內外高層次海工裝備技術人才引進渠道。同時,以天大工研院和重點海工企業為依托,建成創新方法培訓基地,還建立了臨港科創“眾創空間”。
建立產業金融創新服務平臺
臨港積極借助自貿區政策對接金融租賃產業,搭建海工裝備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并引導和推動各類涉海投資、保險、租賃等服務機構建設提供項目孵化、投資融資、風險化解等定制服務。
建立產業政策支持引導平臺
按照政策主導方向,臨港出臺了促進海工產業發展專項支持政策,鼓勵引導跨國海工裝備企業等知名機構在臨港設立生產研發總部,通過實施平臺戰略,不斷完善綜合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創新研發加速 助力“臨港創造”
要制造,更要“智造”和“創造”。與其他產業一樣,臨港經濟區在發展海工裝備制造產業中尤其注重引進配套的研發機構,著力打造先進海工裝備制造業的創新平臺支撐體系,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截至目前,臨港經濟區已建成太重企業技術中心、中際裝備[0.00% 資金 研報]企業技術中心、天津市海洋裝備技術工程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平臺組織29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企業37家。其中,新港船舶重工建立船舶、修船和重機3個設計所,能按照國際規范規則和多家船級社標準設計建造50萬載重噸以下各類船舶以及重型機械;博邁科聘請海外設計專家,組建系統集成設計機構;太重(濱海)成立50余人的專業設計團隊。
尤為可喜的是,以博邁科為代表的臨港海工企業,目前正在加大自主研發力度,重點發展深海平臺、集成模塊、采油樹等,引導發展FPSO等高端大型海工裝備,不斷轉型升級。
此外,臨港經濟區還通過優化提升傳統海工板塊,加速發展新的海洋板塊,形成以中船重工、電力機車項目為代表的海陸運輸設備制造板塊,以博邁科項目為代表的海洋石油開采設備板塊,以太原重工[0.00% 資金 研報]等項目為代表的起重吊裝設備制造板塊。
龍頭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根據相關規劃,臨港經濟區海洋工程集聚發展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以海工裝備制造、海工裝備高端配套和海工裝備服務為主導方向進行產業集聚,形成以成套裝備為核心、以基礎部件為支撐、以全鏈服務為特色的完整海工產業體系。
如何讓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藍圖變成現實呢?臨港經濟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依托區域資源優勢[-0.26%],臨港經濟區抓住戰略機遇疊加的有力契機,打造“1+1+1+N”的創新發展模式(即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一個驅動要素完備的發展載體、一批龍頭企業集聚的產業集群、多個產業發展的創新支撐平臺),讓臨港經濟區高端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迅速崛起。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天津臨港經濟區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更是提升了臨港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能級。
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一系列創新發展模式的實施和深化,臨港經濟區集聚眾多海工企業植根臨港,創造臨港海工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如今,這些龍頭項目及其對配套產業的拉動,正成為臨港經濟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入駐臨港經濟區的船舶海工及相關企業累計達到23家。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近年來的發展,臨港海工裝備制造業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駐區海工企業包括太重濱海、博邁科、電力機車、中際裝備、新港船廠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達到數十家。“海工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臨港經濟區的支柱產業和未來的產業發展重點。”
不只是海工裝備制造,臨港經濟區造修船產業也是捷報頻傳。全球最先進的高效、節能、環保型超大汽車滾裝船日前在臨港下水。與此同時,被認定為目前世界最大型的非官方醫院船也在臨港開建,18萬載重噸節能環保型散貨船2號船近日出塢。
打造可持續的海工裝備產業集群
“未來五到十年是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臨港經濟區將以‘打造高彈性、可持續、具有臨港特色和競爭力的海工裝備產業集群’為產業目標,形成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集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末,臨港將培育10家以上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船舶和海工龍頭企業集團,引進培育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企業10家以上、超10億元企業15家以上;船舶海工裝備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以上,形成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集聚區。
其中,在高附加值船舶方面,臨港經濟區將重點研發制造氣體動力及混合燃料等綠色節能環保船、大型挖泥船等工程疏浚船、5000箱以上集裝箱船、LNG船等。
在海洋油氣開采儲卸裝備方面,重點發展5000噸級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鉆井船、物探船、起重鋪管船、海上油氣開采船舶、液化天然氣船、海洋建筑工程船、浮式鉆井生產儲卸裝置(FPSO)等配套設備。
在海工關鍵配套設備方面,重點發展船用智能化電控系統、高端船用發電機、新型船用齒輪箱、甲板機械及關鍵部件等。
在關聯服務產業方面,臨港經濟區將加速發展海洋工程總承包和專業分包等高附加值海工裝備服務業,大力發展海洋金融、保險、租賃、海工裝備產業風險投資基金服務。
臨港經濟區推三大舉措落實“促惠上”“解敢促”、敢擔當、促發展”活動動員大會召開后,日前,臨港管委會召開了臨港經濟區“促發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動暨“解難題、敢擔當、促發展”活動動員大會,對臨港開展相關活動作了具體部署,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作了講話,并提出要求:第一,要從思想、具體工作和干部自身三個層面深入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第二,要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要開門搞活動,要使作風有大改進,扎實開展相關活動;第三,必須堅持開展活動與推動發展兩不誤、兩。
臨港:大公園里的經濟區
此外,臨港生態濕地公園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事實上,臨港經濟區是通過圍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工業一體化的海上工業新城,總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是濱海新區的重要功能區之一,定位為生態型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并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15年,臨港經濟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
上海臨港布局人工智能產業
上海正在積極開展規劃布局,搶占人工智能產業制高點,臨港是我國首個實質性開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布局的區域。參加研討會的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和。
臨港糧油基地“傲視全球”
”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臨港經濟區正在進一步完善對港區糧油企業的相關幫扶政策,并推出從企業入駐、項目規劃、項目實施、生產運營到信息反饋的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體系。落戶臨港的糧油企業紛紛表示,臨港出臺的助力糧油產業發展的政策和相關規劃,讓他們對在臨港“安營扎寨”充滿信心。
臨港將誕生世界首個工業4.0廠房
”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港目前已初步實現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形成新的產業板塊和競爭優勢。此外,臨港經濟區的智能裝備產業已初具規模,2015年臨港經濟區完成了智能裝備產業園一期建設,有力促進了臨港制造業向打造工業4.0快步邁進。
臨港經濟區內公交環線延伸至智能裝備產業園
為滿足入園企業員工出行,臨港經濟區管委會社發局與濱海公交集團積極溝通,自3月26日起,公交115路延伸到智能裝備園,并單獨設站,調整后115路設臨港管委會、天保物流、。
臨港加大教育建設力度提供優質基礎教育資源
臨港經濟區第一所九年制義務學校日前啟動建設,預計2017年9月開始招生,屆時將優化轄區教育資源配置條件,極大緩解未來區內適齡人口入學壓力。根據規劃,學校按照“四軌制”辦學制度,集小學、中學于一體,共設置36個班。
臨港國際商務大廈首開即售罄
53平方米百變loft式寫字樓產品,價格約20000元/平方米,是開發商臨港地產為周邊跨境電商及物流等企業量身定制的商務辦公空間,開盤當天客戶更可享受開盤限時折扣98折。 據了解,臨港國際商務大廈位于南沙自貿區海港區塊龍穴島自貿區內,其地塊屬保稅區內,處港口物流扼要位置,是龍穴島唯一在售商貿寫字樓項目,可注冊辦公,領航龍穴島商業發展。項目四面臨海,擁有豐富的倉儲碼頭資源和強大的貨運組織能力,緊鄰保稅區,港口后方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