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得天獨厚自然生態環境的惠州,如何強化宜居宜游優勢,助推城市與生態文明建設?7月30日,惠州市政協召開十一屆六次常委會議,就宜居宜游城市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專題議政。經過前期調研,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建議,加快編制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開發利用好市海域內140多個海島,重點發展海島休閑度假旅游、中轉倉儲和現代漁業,努力打造東方的“巴哈馬群島”。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宜居宜游城市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案》,并建議惠州應借鑒歐洲萊茵河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經驗,打造“東江惠州段300里生態景觀帶”;并加強城市營銷,打造一批在珠三角甚至國內外叫得響的“拳頭產品”,如龍門縣要加強“珠三角生態后花園”的宣傳,惠東巽寮灣應著力打造珠三角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設計一個面向全國的“海洋休閑博覽會”。
旅游資源缺統籌開發
現狀
據介紹,市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與市旅游局、惠州學院旅游系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惠東、龍門等地,對全市宜居宜游與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認為,與旅游業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惠州存在不少差距。專題調研報告提到,個別地方和部門對宜居宜游生態文明建設還不夠重視。不同程度存在部門各管一攤、縣區各建一片的傾向,對于生態環境建設,全市層面統籌不夠。部分縣區、鎮辦為發展經濟不惜降低門檻,還存在放松環保要求,未批先建、未審先占等現象。同時,全市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旅游資源缺乏有機整合。其中特別是山區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北部欠發達城鎮與中心城區和縣城之間的交通聯系不夠順暢,公共服務設施和水平滯后于南部濱海地區及中心城區,城鄉統籌發展的力度有待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存在功能不齊全、設施不配套、規劃不合理等問題,旅游要素優化組合程度較低,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滿足不了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
基于整體旅游營銷力度不夠,缺乏旅游拳頭產品的現狀,該調研組認為惠州迫切需要強化整體營銷,提升旅游業檔次和水平。同時建議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限制發展的北部山區實行利益反哺,生態補償;并采取分類考核辦法,變“全面考評”、“一體考評”為“重點考評”、“差異考核”,引導各縣區圍繞各自功能定位實現特色差異發展,最終實現全市均衡發展。
整合資源,念活“山海經”
建議
調研組認為,惠州“擁山踞海”,臨近港澳穗深,應利依托山海優勢,整合資源,念活“山海經”。
首先是主動“靠山”,應充分發掘南昆山、羅浮山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打造道教民俗、溫泉養生、森林度假等旅游品牌。注重加強聯動合作,構建環南昆山森林溫泉度假旅游產業園區和羅浮山—南昆山旅游產業協作區,推動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帶動周邊區域第三產業發展。
其次是積極“興海”。利用好全市281千米的海岸線和優質的陽光、沙灘、海洋資源,在做大做強濱海石化產業的同時,規劃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濱海旅游區,打造以巽寮灣濱海旅游度假區為中心,銜接大亞灣石化區、范和港濕地公園、海龜灣等為一體的百里國際濱海旅游長廊。同時,大力開發利用全市海域內的140多個海島,特別是利用好無居民海島這一寶貴資源,加快編制海島保護與利用規劃,根據海島的自然屬性,確定海島的利用功能,重點發展海島休閑度假旅游、中轉倉儲和現代漁業,努力打造東方的“巴哈馬群島”。
調研組還建議強化惠州山水麗城特色,借鑒歐洲萊茵河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經驗,打造“東江惠州段300里生態景觀帶”。期待近期重點做好規劃,摸清沿線土地現狀,力爭盡早啟動建設。
對于缺乏旅游“拳頭”產品這一現狀,調研組建議加強旅游產業集聚區和旅游產品的體系化建設。例如龍門縣要著力加強“珠三角生態后花園”的宣傳,吸引穗深莞等珠三角發達地區的游客;惠東縣要著力打造珠三角濱海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可以在巽寮灣設計一個面向全國的“海洋休閑博覽會”,吸引國內外的游艇開發商、海上飛機運營商等參展,提升惠東的知名度。同時,抓住當前大眾旅游時代的主體消費熱點,盡快發展壯大休閑產業。深入實施國民旅游休閑計劃,著力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惠州旅游集散中心,規范旅游市場,提升旅游服務整體水平和旅游業發展的質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