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重要專利藥物市場絕大多數被國外公司占據,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習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
早在2003年,廈門市就把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列為加快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3年生物與新醫藥產業被正式列入千億產業鏈(群)之一。
讓我們透過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數字,來看一看廈門市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和未來。
背景:
廈門造產品真牛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市科技局共投入科技資金2.85億元,重點突破生物與新醫藥領域科技難題,研發了一批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產品,如: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第一支神經生長因子藥品、第一套耐藥結核病集成分子診斷系統,亞洲第一個通過歐洲新資源食品認證的DHA藻油,國內第一支宮頸癌疫苗等;此外,艾德生物的腫瘤精準診斷產品、大博醫療的骨科Ⅲ類植入產品、藍灣科技的高純氨糖等均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廈門市還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金達威的輔酶Q10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蒙發利醫療健身器材出口份額和工業產值連續十二年保持國內行業第一;星鯊成為國內最大的魚肝油、維生素制劑生產企業;施愛德自主研發的一次性穿刺器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麥克奧迪遠程病理會診平臺已覆蓋近千家醫院,是全國最大的病理會診平臺。
17項
廈門市重大新藥創制專項
17項為國家級
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是國家針對人民群眾基本用藥需求和培育發展醫藥產業的需要,為突破一批重點藥物創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所設置的一類重大科技專項,代表著生物醫藥產業的最高水平。目前,廈門市共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7項。其中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重組人乳頭瘤病毒16/18型雙價疫苗”和特寶的“Y型PEG化重組人促紅素注射液”作為“重中之重”項目,獲得專項滾動支持,占全國滾動支持項目總數的1/4。
69個
全市已組建69個
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
在生物與新醫藥領域,全市已組建了42個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9個,省級10個,市級23個,為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廈門市投入科技資金2.85億元,支持建設了27個公共服務平臺,帶動社會科技投入16.92億元,為企業孵化、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完善的服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原核表達類病毒顆粒疫苗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應用大腸桿菌原核表達系統研制出重組類病毒顆粒疫苗,獲得2015年“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成為福建省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團隊。
4.5億元
廈門市成為集聚發展試點
獲國家撥款扶持
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區域產業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2014年,廈門市入選“生物醫藥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并連續3年獲得共計4.5億元的國撥經費支持。
作為集聚發展試點的三大先導產業,廈門市生物技術藥物、醫用檢查檢驗儀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及生物制品發展尤為迅速,2015年實現產值198億元,同比增長20.9%,遠高于全國醫藥產業6.9%的產值增速。
17個
廈門造一類新藥
逐步上市
一類新藥是指未在國內外上市銷售的藥品,也就是醫藥領域的“全球第一”,目前,廈門市共有已上市和在研發的一類新藥17個,主要用于各類肝炎、神經損傷、生長激素缺乏、中性細胞缺乏、病理性貧血、肺癌、肝癌等的治療,宮頸癌、尖銳濕疣的預防以及戒毒和鎮痛。
“十二五”期間,市科技局共投入1680萬元,支持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萬泰滄海聯合研發出了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目前,該疫苗已成功在國內外上市,共獲得27項國內外專利,成為廈門市掌握核心科技的重磅新藥。除了預防藥物,特寶的肝炎治療藥物—派格賓也將于今年上市,作為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長效干擾素, 派格賓上市后,將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在為國內病毒性肝炎患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治療產品的同時,也將為企業帶來數十億元的銷售收入。
隨著技術難題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廈門造”一類新藥將逐步上市,為全世界人民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從“跟跑”、“并跑”走向“領跑”。
32%
“十二五”期間
產值年均增長達32%
“十二五”期間,廈門市的生物與新醫藥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產值年均增長達32%;2015年,企業總數達589家,工業總產值達342億元,全產業銷售收入470億元。
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與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的生物與新醫藥企業從76家發展到120家,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從16家發展到了67家,高新技術企業從36家發展到了135家。
為了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2015年,廈門市出臺了《廈門市加快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作為在各千億產業鏈中第一個出臺的專項產業扶持政策,若干措施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招商引資、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持力度,2016年,市科技局共兌現了扶持資金2000萬元,對37個新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予以扶持。
60個
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
廈門市今年獲得數占全國1/8
為推進醫療器械發展,廈門市建設了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以及6個專業服務平臺,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牽頭成立了國家“體外診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廈門市體外診斷產業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障和創新來源。今年,市財政投入科技經費3241萬元,支持生物與新醫藥項目66個,其中醫療器械項目達48個,資助金額2267萬元。
經過精心培育,醫療器械已成為廈門市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的優勢領域:英科新創主要產品被列入國家臨床檢驗中心、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采購名錄;艾德生物的腫瘤分子診斷產品從2011年上市以來,銷售額年均增長達84%,產品在全國300多家三甲醫院以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規模銷售,2016年7月28日,艾德與世界醫藥巨頭默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全球開發和推廣結直腸癌靶向藥物伴隨診斷產品。
Ⅲ類醫療器械是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代表了醫療器械最高標準和要求的醫療器械品種,根據總局公布的Ⅲ類醫療器械目錄,今年全國共批準Ⅲ類醫療器械產品481個,其中福建省60個,全部屬于我市企業,占全國總數的1/8。
千億元
預計在2020年
可實現千億產值
展望未來,“十三五”期間,廈門市將以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為基礎,把生物技術與信息、自動控制、新材料等新興技術相融合并結合現代服務理念,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
為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市科技局委托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編制了《廈門市“十三五”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服務等十大重點發展方向,并梳理了“十三五”期間的支撐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122個,總投入達157億元。項目包括創新創業平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增資擴產、醫藥物流等多個類別,通過項目的實施,廈門市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預計將在2020年實現千億產值,并在診斷試劑、疫苗和蛋白質藥物等領域實現領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