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致力轉型跨越。鹽源縣委、縣政府重新審視縣情,創新提出“奮力推進幸福鹽源、產業鹽源、暢通鹽源、美麗鹽源建設,確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2020年與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目標。
近年來,鹽源縣在創新求變謀發展過程中,將經濟結構調“優”變“綠”,筑牢跨越發展“硬支撐”,找到了全縣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新能源產業。2016年,鹽源縣光伏項目建成投產30萬千瓦,居全省首位。
夏至時節的鹽源萬畝青翠,瓜果飄香,整個潤鹽大地靜謐而美好,層層疊疊的綠色被薄霧纏繞,仿佛宣紙上虛化的底色,韻味悠長、引人探究。
6月24日至25日,記者驅車在衛城、雙河、梅雨、白烏、棉椏等鄉鎮跑了一遍,公路兩旁一排排一片片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風電場的“大風車”不停轉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正成為鹽源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在近期四川省電力公司發布的2016年太陽能電站數據對比表上,“年利用小時數”前14名均在涼山。而這張“成績單”的前4名,均被鹽源縣所包攬。
鹽源縣的脫穎而出,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鹽源像一個“聚寶盆”——四周高山峽谷,中部丘陵盆地,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300米至2800米之間。
穿山越嶺的風,不僅可以溫柔地拂動松坡林,也能強勁地推動風車;明媚通透的陽光,不僅可以讓蘋果積累更多的糖分,更能讓電池板積蓄充沛的能量。
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賦予了鹽源優越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這是鹽源發展和騰飛的重要憑借。讓優勢資源化為優勢資本,鹽源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的綠色能量。
鹽源已成為新能源開的熱土
利用資源富集優勢
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規模
鹽源縣是四川省太陽能輻射的高值區,多年平均輻射總量位于4000MJ/㎡-6500MJ/㎡之間;年日照時數大致位于2200-2850小時之間,相當于成都平原的3-5倍;根據評估測算,鹽源縣風資源密集區主要分布在縣城周圍海拔較高的山地上,年平均風速在6m/s-8m/s之間,具有較好的開發價值。
鹽源縣的風電、光伏、光熱以及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項目起步較晚,“十二五”以來,隨著整個四川省新能源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鹽源縣的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建設迅速發展。
國務院出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以來,鹽源縣委、縣政府將新能源產業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積極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有效地調動了各類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如今,新能源資源富集的鹽源,發展潛力巨大,開發勢頭迅猛。
根據《鹽源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十三五”期間,鹽源縣將大力發展太陽能和風能產業,依托現有項目培育并壯大以風能、光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規模,同時要培育發展生物質能。隨著能源開發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目前,該縣境內已基本查明的風能、光能資源達到300多萬千瓦,且相對集中。
根據鹽源縣新能源規劃,“十三五”鹽源縣新能源規劃總裝機為3881MW。其中,鹽源縣風電場規劃主要涉及涼風坳、銀頭山、牦牛山、白楊坪、大壩梁子等12個場址,規劃裝機容量1151MW;光伏電站規劃主要設計30余個場址,規劃裝機容量2640MWp;生物質電站規劃裝機容量20MW。鹽源縣新能源電站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全國較大的新能源基地。
鹽源縣新能源開發,既符合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又有利于四川省能源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涼山州新能源建設,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需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新能源產業開發突飛猛進
截至2016年底,鹽源縣光伏項目建成投產30萬千瓦,居全省首位。全縣規劃12個風電場,總裝機115.7萬千瓦,核準35萬千瓦,投產5萬千瓦。
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鹽源涼風坳、銀頭山風電場接入系統方案已取得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批復,其中銀頭山風電場需待鹽源500kV變電站一期建成后方能送出。小高山、觀塔坡、牦牛山風電場接入系統方案已報省電力公司。
5月19日,鹽源縣第二個風電場——銀頭山風電場1號風機塔筒順利安裝,標志著該風電場33臺風電機組正式進入安裝階段。
鹽源縣銀頭山風電場項目由四川鹽源華電新能源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于2014年12月31日通過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該項目位于鹽源縣梅雨鎮黑山村的山脊上,距鹽源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2800米—3200米之間,裝機規模4.95萬千瓦,擬安裝單機容量為1500千瓦風電機組33臺,年均發電量1.05億千瓦時,年利用2125小時,工程總投資約4億元,年產值約0.6億元,每年可實現稅收近900萬元。
銀頭山風電場風機塔筒總高78米,總重約152噸,分4節進行吊裝。據了解,銀頭山風電場于今年4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截至6月28日,風電場33個基坑共開挖完成31個,墊層砼澆筑完成26個,鋼筋綁扎完成20個,基礎環安裝完成了23個,基礎砼澆筑完成18個;完成11臺風機吊裝。計劃2017年年底投產發電。該項目投產后對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帶動地方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比風力發電,鹽源縣光伏電站發展更快。全縣規劃設計30余個主要場址,規劃裝機容量達2640MWp。
縣政府本著“公開、公平、公正、對外開放”的原則,先后與51家企業簽訂能源開發框架協議。
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縣已全面建成并網發電裝機規模為250MWp。分別是協和新能源下大溝光伏電站(30MWp)、中國電建渾水塘光伏電站(30MWp)、豐光新能源塘泥灣光伏電站(40MWp)、中為新能源白烏一期光伏電站(50MWp),中為新能源白烏二期光伏電站(50MWp),中為新能源白烏三期光伏電站(50MWp)。中廣核50MWp并網光伏電站年底建成投產。
按光伏電站年利用小時數的平均值估算,僅鹽源縣2016年上半年已投產的光伏電站,年均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34168萬kW˙h,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0.59萬噸。每年還可減少CO2排放量約27.53萬噸、SO2排放約2542噸。此外,每年還可節約用水,并減少相應的廢水排放,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規范產業開發秩序
加快建成全省重要清潔能源基地
“近年來,鹽源縣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風光能發電項目強勢推進,已成長為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市場快速擴大的情況下,鹽源縣并沒有盲目擴張,而是著手規范產業開發秩序,全面加強項目管理,杜絕投資開發中的投機行為,保持了項目建設有序進行,以推動新能源開發,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為進一步推進全縣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助推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早日建成全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鹽源縣專門下發了《加快推進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強化統籌協調配合,安排專人定期追蹤項目落地進展情況,并及時深入項目現場或針對項目問題召開專題會議,解決有關問題。落實工作責任體系,建立健全責任倒查追究機制,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確保新能源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我們在運輸風電塔筒、葉片等大件設備過程中,鹽源縣積極協調交警部門疏通道路,為設備快速運輸至安裝現場提供了堅強保障。”四川鹽源華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鹽源縣為企業在本地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牢牢把握招大引強工作策略。下一步,鹽源將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整合利用好土地資源,在政策允許開發范圍內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地面并網光伏電站。同時,堅持集中開發和分布式開發利用并舉,走水、風、光互補綜合利用開發模式和農、林、牧、漁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模式,大力推廣與建筑結合的光伏發電,提高分布式利用規模,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
協和新能源、豐光新能源、中為新能源、中國電建、中廣核……一大批國內新能源“巨擘”在鹽源風生水起,鹽源已經成為新能源開發的熱土。
新能源,正成為鹽源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