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經濟時代,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優先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作為國家大力扶持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模式,文化與旅游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文化旅游品牌發展持續推進,文化旅游管理服務不斷加強,使得文化旅游產業在整體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長期開發的潛質;加之居民消費觀念的更新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市場也已具備一定規模。
在我國旅游產業悄然轉型的今天,文化與旅游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對于山西來說,實現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在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循環機制和外部發展模式,提升產業價值,從而帶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將創意與文化相結合,打造獨特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創意,我們要創造一種文化符號,然后銷售這種文化和文化符號。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產業”是一種生產行銷方式,兩者的結合點就是“創意”。因此,文化旅游產業可以理解成“蘊含人為因素創造的生活文化的創意產業”。我們可以依托豐富的文化元素和多層次的旅游需求,激勵新型人才在旅游產業方面進行新的文學藝術創作、文創產品開發以及旅游路線規劃。將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的價值鏈進行解構與重組,融合產生出一種新型的產品。
節慶會展與旅游產品相融合,開發特色創意性文化產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進程中,產品開發是重中之重,我們應集思廣益、重點突破。譬如,專業藝術院團與重點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鮮明、藝術水準高的專場劇目;規范會展活動,發揮具有地方特色傳統節慶的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杜絕低水平的人造景觀,規范發展主題公園;支持傳統戲曲的排練演出場所、傳統手工藝的傳習場所和傳統民俗活動場所的建設。總之,在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中,要反對低俗媚俗和封建迷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開發出市場需要、百姓喜歡的現代文化旅游產品。在文化旅游產業的產品設計中,山西省現有的主要是將節慶會展這一文化產品與當地旅游產品相融合及旅游線路主題規劃兩種模式。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中國(大同)云岡文化旅游節等是近年來在國際、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品牌節慶活動,這些都對當地乃至山西省和華北地區旅游產業形成巨大的帶動作用,進一步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游覽,使攝影這一文化產品帶來了極大的旅游效應,在宣傳山西民居建筑、晉商文化的基礎上,又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旅游效應和文化效應。“華夏文明看山西”大型系列活動,分別以文化旅游展覽、歷史人物畫展、民族交響音樂會及文化藝術周的形式行遍全國,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使各地更加了解山西的歷史與現狀,為促進山西的旅游經濟發展帶來了潛在效應。
規劃旅游線路文化主題,形成鮮明獨特的文化特性。規劃旅游線路主題,可以使與線路主題相關的一系列文化產品得到全面系統的推介。目前,我省文化旅游產業旅游路線規劃較為成功的主要是“晉商文化游”。成功原因如下,首先,在晉中一帶,以太谷、祁縣、平遙為代表的地區,保留了眾多知名晉商大院,資源聚集性好,文化互通又各有千秋的家族商業文化、院落建筑特色,使游客既能整體認知晉商、又能具體了解各家長短;其次,有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平遙古城,可以從宏觀上認識山西商業在明清時期的繁榮程度和晉商票號的蓬勃發展;第三,《喬家大院》《白銀帝國》《走西口》等影視作品的播出,也更為立體地反映出晉商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其中,大型實景劇《又見平遙》可以說是兩產業融合過程中產品空間融合模式在文化產品主動滲透方式上的翹楚,劇中對晉商道德信仰的演藝配以獨特的山西民俗文化,使游客在觀光的同時獲得了文化的滿足。此外,以五臺山和云岡石窟為主的佛教古建文化旅游發展也較為活躍,若能整合佛教彩塑壁畫藝術、寺廟建筑藝術,充分發揮古建筑、古寺廟的文化價值,再融入省內儒家、道家文化遺存,使山西的宗教文化旅游更為多樣,成為一窺中國宗教文化發展的窗口。最后,產業發展要告別單一模式,將戲曲民俗、民間藝術、根祖文化、名人故事、考古成果等相互貫通,運用新理念、新創意,讓旅游產品處處體現文化價值。
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山西省的文化旅游產業已經由“事業型”向“產業型”發展,其中“創意文化”和“創意產品”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一方面,文化旅游產業從業者重新定位了消費需求,提高了創新意識,將具有時代精神的元素融入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升了服務水平,建立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展現出當地的文化精髓,將文化內容故事化、生動化,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實現了多元化經營;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法規、出臺政策、完善監督,鼓勵更多的文化旅游產業從業者用創意產品賦予傳統文化時代生機,讓傳統歷史文化在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中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