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競爭的加劇和醫藥法律法規的變化,臺州生物醫藥產業面臨陣痛和洗牌,臺州生物醫藥產業,該如何吸引生物醫藥人才到臺州?如何朝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如何優化升級,突圍而出?
12月2日到3日,來自默沙東、強生、葛蘭素史克、諾華、羅格斯大學、伊利諾伊大學等40多個國際化大公司和知名高校院所的85名專家作客臺州,參加2017中美(臺州)國際生物醫藥發展論壇,為臺州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出謀劃策。
生物醫藥,是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
生物醫藥產業,是世界上公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全球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已經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本國經濟的重點。
伴隨著技術革新,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更加全面、精確。“當下,生命科學正經歷第三次革命,且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生命數字化’將深刻影響生活。” 鄭州泰基鴻諾醫藥、上海騰遠資本CEO吳豫生博士說。
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速。“比如,醫療器械、移動醫療、可穿戴設備的快速發展,預示著‘大健康、大產業’的到來。”吳豫生博士說。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全球前沿新藥研發與技術都有哪些呢?
“精準醫學和個性化藥物開發、基因編輯技術、腫瘤免疫療法、再生醫學與干細胞技術、轉化醫學模式、生物大數據利用研究、抗體偶聯藥物開發、腫瘤快速檢測、3D打印技術、丙肝全基因型用藥……這些都是當下生物醫藥的新熱點。”吳豫生博士說,這其中,腫瘤藥創新引領全球新藥研發最新的腫瘤免疫療法,讓人類看到了腫瘤被治愈的希望。
當下,中國新藥研發正迎來新的發展。“伴隨著國家藥監部門的改革,新藥平臺的不斷完善,中國已經成為亞洲領先的新藥研發國家。國內有147家藥企涉足原研藥,深受風險投資追逐。”吳豫生博士認為,目前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制藥產業,需要開放式創新
制藥行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高增長的行業。
“所以,全球每年批準的新藥中,有很多是通過合作研發來完成的。”美國強生集團創新中心高級總監夏明德博士說,制藥產業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需要開放式創新。
目前,創新藥研發合作有多種方式。“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合作,以及跨公司的孵化器模式,都是比較新的模式。而在中國甚至亞太地區比較流行的VIC模式(VC+IP+CRO),是一種‘輕資產重智力’的商業運作模式。”夏明德博士認為,VIC模式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運作模式。
關于強生集團的合作創新,夏明德博士介紹了該公司在全球的4個創新中心。從2013年至2017年,這4個創新中心篩選了7000多個項目,從中選出了400多個項目進行外部合作。
另外,強生也提供公司層面的孵化器給創新公司使用。創新公司不需要買大型的儀器、投資大型實驗室,可以利用強生的設施和設備,并且與強生的科學家交流,提高創新成果的概率。
新藥品管理體制,推動醫藥行業供給側改革
醫藥行業強烈呼喚供給側改革,提高產品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以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
這一輪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改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圍繞醫藥產品的供給側全面展開的。
蘇州偶領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雨禮博士說,這一輪改革,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加快審評審批速度;提高產品質量;鼓勵創新;降低價格。
謝雨禮博士介紹,為了早日用上新藥,新政加快審評審批速度。為提高藥品質量,CFDA從監管的角度出發,采取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臨床數據和工藝自查和核查、審評和審批體系升級三大改革措施。鼓勵創新藥研發,將是新一輪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時,將改變藥品價格虛高,惠及普通百姓。
這輪改革可以說是CFDA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變革。“改革將會推動中國醫藥市場走向成熟,各項政策與國際接軌,整個行業融入全球,互通有無”。謝雨禮博士說。
這輪改革下,許多傳統藥企迷失了方向。
“其實,改革發出的訊號已給傳統藥企指明了發展方向,那就是三條路:高質量仿制藥,海外市場,創新藥。”謝雨禮博士表示,改革大潮下,不發展就是被淘汰,沒有別的選擇。
回國創業,有熱情還需要“接地氣”
北京諾誠健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崔霽松,在論壇上分享了生物醫藥“海歸”創業成功的經驗。
“很多海歸,都是在求學時期就開始在國外生活的,他們在國際大公司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國際公司運營和項目管理經驗。通常海歸們視野開闊,能力全面,本應有著更高的創業成功率。”崔霽松覺得,生物醫藥海歸回國創業,有熱情還需要 “接地氣”。
可以說,不少海歸創業者,在“接地氣”上,還比較欠缺。
“因為,我建議海歸們,要了解中國發展現狀和創業環境,學會將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目前,中國生物醫藥創新領域人才緊缺,這既是海歸報效祖國的機會,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機遇。”崔霽松博士說。
海歸回國創業,需要拓展多元化的合作網絡。
“一般來說,海歸團隊具有國際化視野、海外人脈優勢,在保持這種優勢的同時,也要積極增加與國內專家、政府部門和投資機構等溝通,熟悉中國行業、政策現狀,從而,快速調整狀態適應在中國的發展。海歸創業者建立廣泛的網絡,相互幫助支持抱團取暖,更容易一起取得成功。”崔霽松博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