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進位于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到處呈現一派碩果累累的景象。全自動化的白色溫室大棚接連成片,大棚里,西紅柿藤蔓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果實、鮮艷欲滴的紅辣椒讓人垂涎、類景觀盆栽、花木爭奇斗艷;大棚內,無論是無土栽培技術,還是種苗組培展示,現代化的農業高科技元素令人驚嘆不已。
如今,各種農業科技被廣泛應用,徹底地顛覆了人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僅在日常生活領域,在農業種植領域,高科技更是給傳統的農業產業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介紹,互助縣農業科技園,一年四季都種植各種花草蔬果,品類繁多,品種優良。各類作物一年一般種植兩季,都采用科學種植方式,如現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管道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通過電腦控制,實現智能化灌溉施肥、營養液循環,這項技術也為海東農業拓寬了一片新天地。
據了解,互助土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于201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園區規劃總面積37333.3公頃,包括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大功能區。自建園以來,該園區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累計引進新品種242個、新技術26項;并積極探索出“園區+生產合作社+產業服務隊”、“園區+營銷合作社+經紀人隊伍”、“園區+加工合作社+家庭作坊”、“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營銷組織模式,將市場和農戶、企業和基地有機鏈接,實現了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農民的持續增收,截至2017年年底,帶動區內農戶戶均增收2326元。
目前,該園區正在以集生態農業、科研示范、特色果蔬、互動體驗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示范園為發展新思路。日前,記者走進互助縣現代農業科技園,切身體驗了一把園區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氣象和新變化。
區位凸顯引領現代農業新發展
新形勢下,走以科技為支撐的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破解“三農”問題,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動能;高新技術轉化與產業化,是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為此,海東有著自己的新思路……
海東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河湟文明的發祥地,也是青海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作為青海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近年來,海東市經過產業調整、優化結構,突出地域特色,全力打造國家級示范園區,著力實踐現代農業、引領現代農業、提升現代農業,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成為引領全省農牧業發展的新標桿……
互助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按照河湟地區特色農牧業百里長廊發展規劃和“一核兩區五帶十大基地”空間布局,立足縣情,以高原冷涼作物制繁種、八眉豬特色養殖、中藏藥材和特色蔬菜生產為主導產業,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
“一核”即核心區,規劃面積666.7公頃,由現代農業科技園、循環農業示范園、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園、農畜產品物流園、菜籃子生產示范園組成。“兩區”即示范區、輻射區。示范區規劃面積3333.3公頃,涉及全縣11個鄉鎮176個村。重點進行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優質蠶豆等高原冷涼作物制繁種、中藏藥材和特色蔬菜生產、樹莓種植、青稞良種繁育、八眉豬特色養殖、蔥花土雞養殖、白牦牛養殖等產業的示范推廣。
“五帶”即五個優勢制繁種產業帶,分別是南門峽-林川-東和-臺子產業帶(樹莓、青稞、特色蔬菜種植產業帶),五峰-西山-蔡家堡-東山產業帶(馬鈴薯制繁種產業帶),塘川-威遠-東和產業帶(雜交油菜制種、八眉豬養殖產業帶),巴扎-加定-松多產業帶(蔥花土雞、白牦牛特色養殖產業帶),東溝-丹麻-五十產業帶(蠶豆、中藏藥材種植產業帶)。
“十大基地”即十個特色種養基地,分別是雜交油菜制種基地、脫毒馬鈴薯繁種基地、蠶豆制繁種及種植基地、中藏藥材種植基地、特色蔬菜生產基地、樹莓種植基地、青稞良種繁育基地、八眉豬保種繁育基地、蔥花土雞養殖基地和白牦牛養殖基地。
“立體菜園”展示農業科技的“高顏值”
在科技大棚里,一行行無土栽培的西紅柿、小彩椒、人參果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而在這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更是顛覆傳統農業種植理念的農業高科技。“空中結薯”?甘薯不長在地里,難道還能長在空中?沒錯,記者在智能化和高科技生產溫室里看到,這里的甘薯正利用深液流栽培技術,長成了“紅薯樹”,實現了很好的觀賞和科普功能。
“空中結薯”應用的是國際領先的紅薯根系功能分離與連續結薯技術,“你看,我們可以通過將紅薯由傳統的土壤栽培轉變成營養液栽培,水生根系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肥,壓蔓產生的不定根成為儲藏根,根系吸收養分和儲積養分的兩大功能分開,既方便采收,又可實現多年連續結薯,產量可以數倍提高。”互助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高級農師馬長蓮欣慰地介紹到。
在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區,記者還看到,廊道頂上的一片片“迷你觀賞南瓜”、一顆顆圣女果不是種植在土壤里,而是采用了立體栽培技術。據園區技術人員介紹,立體栽培可以實現多層管道無土栽培,可高效利用空間,單位土地面積果蔬產出量比傳統方法提升3到8倍,同時,省肥、省水、節約資源、干凈衛生還能收獲一道別樣的綠色風景。
這幅“高顏值”的現代農業生產場景背后,其實有著強大的現代農業科技做支撐。
建園以來,園區加強與高校院所的科研合作,聘請院士2名,專家教授15名,組建了院士工作站,建成高標準實驗基地6.67公頃,試驗研究智能溫室8棟30000平方米。借助其技術、人才優勢,不斷提高園區建設的科技水平,培養現代農業需要的人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建成新品種新技術展示中心、工廠化育苗中心23680平方米,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累計引進新品種242個、新技術26項,建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創新基地。
科技服務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為完善科技成果利益分享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園區工作可持續發展,助力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互助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以科技服務為出發點著力優化環境、強化服務、內引外聯,提高產業聚集度,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據互助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劉延慶介紹,園區先后引進并扶持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漢堯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中厚農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等26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科技成果12項以上,核心區和示范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輻射區達到95%);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50%;科技貢獻率達到52.6%;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建成雜交油菜制種、馬鈴薯莖尖剝離、冷涼型食用菌菌種、八眉豬保種及雜交利用、青稞酒研發等6個科研中心,孵化科技企業9家,投入資金達到615萬元左右,孵化面積達55萬平方米。開發各類農牧業科技產品30個。
同時,建成“五縱三橫”的道路交通網絡及2.5萬棟高標準日光溫室、連棟溫室8幢近30000平方米,即將建設現代農業研發中心等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逐步建成,建成研發室6個,擁有研發人員124人,通過爭取項目、縣級財政支持、社會資金投入等多種形式,科技研發支出達615萬元,技術研發投入年遞增13%。
為此,依托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青海霍普蘭德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青海楊光良種豬養殖有限公司等農畜產品龍頭企業,積極搭建“園區+企業+協會+基地+農戶”平臺,將市場和農戶、企業和基地有機鏈接。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成雜交油菜制種、脫毒馬鈴薯繁種、特色蔬菜及食用菌生產、蠶豆制繁種及種植、生豬養殖、牛羊養殖等12個農牧業產業基地。
目前,雜交油菜制種面積達到2533.3公頃,年產優質雜交油菜種子255萬公斤;脫毒馬鈴薯繁種面積達到12000公頃,年產脫毒馬鈴薯一、二級種薯26800萬公斤;互助“八眉豬”飼養量達到81.46萬頭,年產豬肉2.2萬噸。建成8個千畝和18個百畝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面積1533.3公頃,設施蔬菜面積占蔬菜總面積的89.6%,年產各類特色蔬菜13.8萬噸。通過示范帶動,使油菜、馬鈴薯、蠶豆三大特色優勢農作物播種面積分別達26666.7、20000、5333.3公頃,露地蔬菜種植面積7333.3公頃,特色制繁種面積達20000公頃,使特色農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9%,馬鈴薯脫毒化程度和油菜雜種化程度分別達89.5%、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