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西安市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級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擔負著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重點突破的改革任務。如何破解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是推動軍民融合改革成功突破的首要任務,建立高效完備的軍民融合服務體系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環節。高效完備的軍民融合服務體系離不開人才、平臺、金融的有機結合。
一要著力培養軍民復合型人才,發揮人才在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人才是破解軍民融合發展瓶頸、推動軍民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一是加強聯合培養。在政府主導下,以重大軍工項目為抓手,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置定制化課程等方式,支持涉軍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創新,培育軍民兩用的復合型人才。比如,西安工業大學可以與“參軍”的民營企業聯建、聯辦“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企業管理”等專業,重點打造一批既掌握核心技術、又善于市場運作的中小企業領軍人才隊伍。二是加強智庫建設。充分發揮由西安市發改委、西安航天基地與西安光機所共同發起建立的陜西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的作用,通過研究院智庫,集合一批各領域專家,培育一批高科技“種子”,并與政府各部委、軍方等,共同論證新興技術領域軍民融合項目,為我國我省我市提供項目總體設計規劃方案,為軍民融合、“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提供支撐。三是創新軍民融合人才服務管理。借鑒綿陽市建設軍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務平臺的經驗,籌建西安市軍民融合人才交流平臺,探索為軍民融合企業提供人才“專業管家”服務,讓人才服務更加智能。在確保國防科工用人信息安全的基礎上,開展軍民融合人才招聘和供需對接工作,實現人才定制服務開發,構建軍民融合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
二要構筑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軍民供需對接的紐帶橋梁。公共服務平臺,是政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按照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的原則,依靠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為軍民融合企業提供信息查詢、設備共享、技術交流等服務的載體,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一是加大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按照“政府搭臺、多方參與、市場機制、政策引導、資源共享、模式創新”的原則,通過信息資源的全面匯聚、整合與利用,建立知識產權與軍民融合的橋梁,打通專利技術與產業實現間的壁壘,充分利用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軍民融合(西安)試點,在確保國家秘密的前提下,實行軍工企業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儀器設備共享。二是加大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建立權威的民營企業軍工管理渠道和信息發布渠道,對通過“軍工四證”聯審的“民參軍”企業,按技術成熟度和需求度、產品重要等級、產品涉密等級等多個方面進行分類和綜合評估,及時將結果進行公布。加強與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和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公開裝備采購政策法規和相關制度,發布采購需求信息,使所有潛在的廠商都能夠通過正常渠道了解裝備科研、采購和維修保障方面的信息、政策和程序,切實解決民企“參軍”的信息不對稱與安全保密問題。三是加大技術交流平臺建設。依托西安全面創新試驗區軍民融合“一區兩園三基地”建設,打破軍地隔離發展模式及體制性障礙,不定期舉辦軍民科技成果和項目推介會、專題對接會、交流會、展覽會和“走進軍工”“走進基地園區”等活動,促進技術、人才、成果、產品的交流合作。籌建軍民融合企業商會和高校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聯盟,多渠道吸引各種資源進入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中來。四是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籌建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充分利用和發揮西安環大學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西安科技大市場等科技轉化平臺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構建線上線下軍民融合的全流程服務體系。
三要健全高效的金融服務,提供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長期有效支撐。健全高效的金融服務是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彌補軍民融合資本缺口、助力市場配置軍民融合資源、支撐利益“走出去”的重要舉措。一是加大軍民融合專項發展基金投入。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嘗試“后補助”試點,形成“企業決策、先行投入、協同創新、市場驗收、政府補助”的實施機制。對具有產業化前景的孵化期項目、有市場競爭力的軍轉民產品、民參軍企業,按國家政策給予適當資金補助。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在政府主導下,按照重大項目規劃要求,對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重大軍品項目,給予“民參軍”企業研發風險資金補償,提高其參與競爭的積極性和研發激情。設立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突出貢獻獎,對軍民結合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三是建立投融資機制。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資,通過銀行貸款、股權交易、合作開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軍民融合發展。發揮市場作用,運用市場手段優化軍地資源配置,推進軍工企業采用收購、資產置換、合資等方式吸收各類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