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運營主要有以下七大模式,下面由中機院規劃編制團隊帶領大家一起來分析分析:
1.門票商業模式
這種商業模式就是簡單的門票經濟,利用天然的資源進行簡單的改造,同時修一個大門收取參觀費用。這是目前國內觀光型景點的主流模式,這種模式是否成功依賴于其旅游資源的品位。這種模式投資小,但如果資源品位不高,也難以形成有效的資金的循環。當然,如何抓住賣點進行營銷推廣也很重要。張家界的天門山、黃龍洞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
2.旅游綜合收益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擺脫了單一的門票經濟,而是強調餐飲、購物和住宿等多種收益形式。單一的門票經濟難以適應現階段發現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況下,一個景區的門票占到總收入的40%是合理,如完全依賴門票經濟是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峽運作很成功,除了門票外,還有酒店、餐飲和購物等多種收益。
3.產業聯動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就是以旅游作為平臺,利用旅游這個平臺資源來開發相關的產業,從而獲得比較多的收益。典型的農業旅游,除了獲得旅游收益外,還有農業和農業加工的收益。內蒙古的牧業旅游也是比較典型的,投資商不僅發展旅游,還發展奶牛養殖業,形成互動,獲得綜合收益。
4.旅游地產商業模式
這種商業模式實際上是產業聯動的一種,只不過這種模式在國內運作已經比較成熟,因此單獨說明。這種模式是投資商在開發旅游的同時要求政府給與一定的土地作補償(價格一般是各種辦證的費用),旅游和地產同時開發,通過地產的收益來彌補旅游的投資。
5.旅游資源整合的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是一些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景點的開發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個投資商控制資源,做好基礎設施,然后對各種項目進行招商,聯合許多小投資商一起參與經營。廣東的部分景區比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莊,投資商基本不做具體項目,景區內部的100多個項目都是眾多的中小投資商建立。
6.產業和資本運作相融和的商業模式
這種模式就是將景區開發到一定程度后,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而獲得收益。這種模式在廣東的漂流行業比較盛行,在廣東投資一個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萬元,如果運作得當,那么兩年時間一般可以收回投資,隨著資源的升值,進行高價出售。
7.混合商業模式
混合商業模式適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區,從前期的資金募集到推出采用多種運作模式,就是前6種商業模式的綜合運用。
提升綜述
傳統觀光模式是以觀光資源為主,依托性強,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有什么賣什么。轉型升級后的商業模式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創新性強,集中布局,規模較大,需要什么開發什么。中國旅游發展30年,經歷了這么一個過程:首先是景區,以資源為依托。第二是旅游區,在資源基礎上擴充。第三是旅游經濟綜合體,以服務設施為主體,構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第四是旅游產業聚集區、資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范圍大、設施全、市場品牌突出。
在實踐過程中,已經創造了三類模式。一是華僑城模式,可以簡稱為用地模式,即旅游加地產模式,把土地資源的利用最大化;二是港中旅的海泉灣模式,可以簡稱為造地模式,通過海濱灘涂造地,一步到位,直接建設旅游小鎮,但是海泉灣模式成本太高,最終算下來,造一畝地也得花二三十萬;三是西安曲江新區模式,可以簡稱為提地模式,通過成片開發,項目運作,提升土地價值。
這三類模式各有各的特點,最終歸納為“A+B+C”的模式。A是吸引中心。作為吸引中心,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政府,從而成為發展的亮點。由于這樣的項目需要大投入,市場也需要培育,所以有可能在直接經營上形成虧損局面。所以,一方面需要開發者的遠見卓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B是利潤中心。目前的一般形式是配套房地產建設,長遠也會形成其他方式。C是文化中心,及其衍生發展。通過市場聚集了氣,通過政策聚集商氣,通過創意聚集文氣,最終聚集了衍生產業的發展。深層次,是A、B、C三元素的階段性轉換和互換。比如在第一個階段,這個項目就是A,就是虧損,可是過幾年就不虧損,就變成盈利項目了。B今天看著是掙錢的,但是房地產建設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回收,長遠而言利潤中心就立不住了。所以,很自然A、B、C這三個元素在不同的階段一定是轉換和互換的。
景區運營如何進行升級?
關于運營理解的進化論:運營是從懷孩子、生孩子到帶孩子的景區全站式保姆
從古猿進化到人類,人們用了七八百萬年時間,筆者關于運營的理解“進化論”用了將近1個周。故,“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麥金西的名言,放在這里貼貼金,以顯示成果的不易!
之前筆者對運營的理解就是:運營=看場子,看場子=運營。即,在景區山門至山頂到處晃悠的一線部門的管理、服務人員就是在做運營。筆者還利用自己極強的總結概括能力,將所有景區無論大小、無論級別統統概括為三個業務部門:
后勤部:貓在背后管理、服務于一線人員和其它部門的部門和人員;
運營部:在一線為游客提供服務的部門和人員;
銷售部:為景區招客、攬客的部門和人員。
看看,啥感覺?是不是非常的簡單明了而又簡單粗暴?
如今,經過認真分析景區涉及的各類業務,對照當今國內外一些運營管理經典理論,在經歷一個個不眠之夜的深刻思考后,筆者對運營的理解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運營是一個大概念,不單單是一線部門的職能。大運營應該是貫穿景區管理始終的所有業務或職能(景區營銷從大運營概念角度考慮,其實也應該算作運營板塊,即景區產品運營!)。
但是,為了和當前景區實際現狀對應起來,使理論和景區當前經營管理現狀看起來更加貼近,咱們就把景區“營銷職能”單獨拆分出來。那么,整個景區的業務部門無非只有兩大板塊,即
景區=運營+營銷。這里,運營對應的職能是“生產、管理產品和服務”,銷售對應的職能是“賣產品和服務”。
為了便于更進一步理解運營的內涵,這里可以把景區看做一個人,那么:
景區取得營業執照=有了準生證;
景區籌建、開業=懷孩子、生孩子;
景區營業期=養孩子、帶孩子;
景區銷售該怎么講?是不是相當于“賣孩子”?!故景區銷售=“賣孩子”!
故,景區運營就相當于一個人從懷孩子到生孩子、養孩子的管理過程(這個“孩子”就是景區的“產品和服務”)。即,景區運營就是“從懷孩子、生孩子、養孩子到帶孩子的景區全站式保姆!”,涉及景區從籌建、開門營業到后期經營 管理的所有職能(把銷售剔除在外)。其職能就是景區通過投入人力、物力和各種資源,將各種投入轉變為景區產品和服務的過程。
運營管理是對組織中負責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職能部門的管理,具體是對提供組織主要產品和服務的系統進行的設計、實施和改善。
景區運營:分階段實施,三大核心鑄就景區運營管理基本面
景區運營管理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兒,內容繁雜瑣碎。不論咱們做的是啥樣的景區,無論規模、不管類型,咱們面對的景區運營管理永遠也離不開以下四個板塊:內生產、外銷售,內管理、外協調。
“生產”即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包括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景點策劃、景觀打造、項目設計、環境綠化美化、員工培訓和服務等有形產品、無形產品,其目的是為客戶打造良好的景區產品和旅游服務。
“銷售”即景區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售賣,包括線路產品設計、價格體系制定、銷售渠道建設、宣傳推廣和活動策劃等一攬子市場運作手段,其目的是通過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實現景區回款或資金回籠。
“管理”即景區運營計劃制定(包括三五年的戰略運營計劃和年、季度、月甚至周計劃等)、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搭建、職責和流程制定、人員配備、安全應急處置、績效考核等內容,包括對人(依靠制度、權責和流程)、財物(依靠財物制度,倡導開源節流)、時間(重要工作計劃和時間節點的管理)、信息(產品、競爭、市場、行業形勢等信息)等對象的管理。其目的是管理產品,向游客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
“協調”指景區和周邊村民、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和媒體、競爭對手等相關群體之間的工作協調,其目的是為景區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這四大板塊之間的關系為:生產和管理是運營工作的重點,承擔著將資源轉化為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重擔;銷售是生產和管理的著眼點,一切生產和管理都必須圍繞銷售或市場需要來展開,是實現資金回籠和調整生產任務的指示棒;而外部協調為景區生產、管理和銷售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結合上文對“運營”一詞的理解,除去“銷售”環節,生產、管理和協調是景區運營管理的三大核心工作,是景區運營管理的基本面。這三大核心工作在景區運營的不同階段,工作重點和內容都有所不同。
景區從工商部門領取營業執照后,從開發建設到具備營業條件是籌備期。在籌備期,景區運營管理的重點應該是:選擇正確的規劃單位和設計單位,做好景區規劃和設計;選擇具有不同專業特長的施工隊,做好景區基本的景觀工程、民建工程和特殊項目(如索道、透明玻璃棧道等)的建設,同時調動設計單位和監理單位的積極性,及時按照施工條件靈活調整施工設計,做好現場施工工期管理和安全管理;按照建設的需要做好報批報建工作,及時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工作和施工現場協調,不能讓老百姓或職能部門找事耽誤工作;在籌備末期準備好管理服務團隊進場、搭建基本的管理體系、部門和崗位設計、薪酬體系建設、組織培訓并搞好試運營等等。
景區從開門營業開始就進入了正式運營期。在這個階段,景區運營管理的重點應該是:不斷在實踐中完善、優化管理制度、職責、流程,不斷提升景區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部門管理,綜合協調好山門、停車場、游客中心、環衛、酒店、安保、運營項目(如車隊和索道等)、商業管理(餐飲、購物等商戶)等部門的管理,按能力定崗,進一步優化部門人員配置,提高部門運營效率(部門劃分和人員配置對景區行政人員來說都是小兒科,在此不再闡述);按照國家A級景區要求做好景區設施的維護、維修和完善,積極創建國家A級景區和各類國字號牌子,塑造景區服務品牌;做好現場游客的購票、停車、游覽、餐飲、住宿、投訴處理、安全救援等服務,做好“三防”及各類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理;按照市場需要,策劃、調整景區核心產品,保持景區產品新穎性和獨特性。
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實際操作經驗,景區在運營十幾年后,往往就進入衰退期或二次創業期。如果不想讓景區被市場淘汰,那么在景區衰退期到來之前,景區開發商的重點工作有兩項:第一,積極創新、更新景區產品,不斷提升硬件質量,植入適應當時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和服務設施,使其在某一區域保持新穎性、獨特性和唯一性,使景區產品保持活力;第二,利用或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重視游客體驗和互動,用先進的服務手段適應未來年輕游客對管理和服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