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位于小廟鎮的“蜀山·將軍嶺”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正值小麥豐收季,一塊塊金色的麥田在微風的吹拂下翻滾著層層麥浪,攝影師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下這豐收的喜悅。近年來,蜀山區依托區位、鄉村、生態、人文等優勢資源規劃建設合肥西郊公園,構筑城鎮、鄉村、景區“三位一體”發展模式,走出了鄉村振興的蜀山模式。
金色收獲季小廟收麥忙
在小廟鎮的段沖麥田,記者看到有不少農民正在收割成熟的小麥, 65歲的束從倉正在麥田收割小麥,他告訴記者:“我自家有80畝田,今年的產量可以達到700斤/畝,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請技術人員到家里進行技術指導,今年的產量才有這么大的提高。”
據悉,蜀山區域農業面積近200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其西部沿312國道兩側分布各類農林企業46家,規模經營土地面積3.8萬畝,主要產業為特色苗木繁育、經果林和蔬菜瓜果等,其中火龍果、金果梨、草莓、瓜蔞等產品,因品質優良而聞名省內外。
近年來,依托該區域豐富的農業資源,蜀山區委、區政府結合合肥西郊公園建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規范引導現有發展成熟的農業種植園改造提升為重點,不斷完善周邊循環路網和水利設施等基礎配套,鼓勵發展現代都市休閑農業項目,加強農旅項目結合,提升休閑體驗功能,祥源幸福農場、德豐果玩綜合體、棗林生態園、綠葉生態園等一批企業得到長足發展。同時,每年舉辦觀花節、采摘節、果趣節等主題鮮明的節慶活動,持續強化各類農業種植園的特色化、主題化培育,并以大地景觀的設計理念對主要道路沿線的田園景觀進行美化提升,致力打造集農業博覽、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產品加工展示、鄉土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合肥城市的“后花園”。
變身新村民 安居樂業建設美麗家園
在蜀山區小廟鎮馬崗村小嶺南村民組,荒廢的房屋正變身精品民宿,農民已成為合作社的股東,一幅“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家會變成這樣。”49歲的李澤珍家住在蜀山區小廟鎮馬崗村小嶺南村民組,2008年開始,為了照顧孩子上學,他便在市區租房子住,一年又一年,家里閑置的房子逐漸荒廢。去年這個時候,她從村委會了解到,政府要統一租賃閑置老屋做改造,“我肯定要出租的,房子閑置在這浪費不說,只會越來越破敗。”出租以后,當她再次回到家時驚訝得合不攏嘴,“原來房子可以這樣布置,農村房子要都這樣蓋,以后不都要搶著回農村啊。”
2018年12月份,李澤珍成為以自己家為基礎改造的“小嶺南壹號院”的管家,上崗之前,蜀山區政府還專門將李澤珍等4人送去三瓜公社、河南祥心居進行系統培訓,學做女紅、糕點、插花、茶道……
說起鄉村振興項目實施以來的收入,李澤珍樂得合不攏嘴,老屋出租一年3萬多,在小嶺南壹號院當管家一個月3000元,另外還有加入原種合作社的股金收入。“關鍵還能在自己家上班。”
記者還了解到,“小嶺南壹號院”只是蜀山區鄉村振興項目的一個縮影,其總體規劃布局是:以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環境營造為重點的江淮古民居;以原種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為支撐的鄉村CBD;以觀光農業種植、陂塘水系治理為基礎的城市郊野公園;以三國文化修復、地方民俗展陳為主題的曹操河遺址公園。項目共分三期,計劃五年集成,基礎類項目和產業類項目同步實施,壓茬推進。其中,一期項目大小嶺南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已完成整體設計方案,水電、污水處理等基礎類項目即將啟動實施;產業類項目一號院已建成運營,二號、三號院子啟動建設,四號、五號院子和研學中心、村民公寓、馬拉松博物館、廬州土陶體驗館、雕塑展示中心等項目正在規劃設計,力爭年底前建成開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在蜀山西部大地正徐徐地鋪展開來。
在“蜀西桃花源”探索感受“合肥之源”的歷史痕跡
當天攝影愛好者還來到了位于小廟鎮的“合肥之源”。小廟鎮是合肥西郊公園核心區域,蜀山區委區政府重點建設的全景式生態郊野花園。據史料記載,合肥發源于古東淝河與南淝河交匯處,該交匯處正位于蜀山區小廟鎮。
目前,“合肥之源”主要包括了曹操河、鳳凰墩、將軍嶺、塘崗遺址、古江淮運河遺址等,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高品質的山水風管資源和厚重的文化民宿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