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嚴重影響不可低估,二季度開始歐美主要發達國家進入經濟蕭條、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為大概率事件。我國應盡快制定新的一攬子“產業恢復振興規劃”,或者提前制定“十四五”專項規劃,應對即將到來的世界經濟新的“大蕭條”。

在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青海段復工現場,施工人員進行組塔作業(2月23日攝)。
當前需要制定的專項規劃,建議重點圍繞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制定發展新基建和完善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社會上對于“新基建”的認識不盡一致。我認為可以有狹義新基建和廣義新基建之分,狹義應該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或數字經濟密切相關的;廣義則應該把需要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投資都包括,即彌補現有基建的短板。我主張制定廣義的基建投資專項規劃,實際上也是基礎設施補短板和升級的專項規劃,這樣對帶動內需的作用就很大了。
二是制定鋼鐵煤炭汽車化工等制造業保護和調整專項規劃。這次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并不亞于服務業,而且這些行業的供應鏈已經全球化了。近年來“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取得很大成績,去杠桿、去庫存等去年已經基本調整到位。關鍵和難點都在于“補”,補短板大大滯后,需要通過制定專項振興計劃來彌補,同時特別要注意在全球供應鏈受損失情況下的產業保護問題。
三是制定服務業振興發展專項規劃。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非生產性服務業,或者我更傾向叫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與就業最密切相關,也是當前保就業的重點。現代服務業包括交通物流、金融保險業等。前者主要需要保護和發展,后者更重要的是與數字經濟發展對接和調整升級。經過疫情沖擊,大家對公共衛生安全和健康保障體系都更加重視,要大力扶持社區和家庭保健服務業的發展,健全養老保障體系。
四是制定振興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規劃。要堅決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糾正近年來的兩個政策誤區,一是鼓勵發展特色小鎮建設,但不應該一律要求建設特色小鎮與產業發展項目配套,發展小城鎮應該主要是分流大都市人口過于密集、解決大城市宜居住所和美化鄉村建設的主要途徑,這也是發達國家城市化走過的共同道路。二是加快解決小產權房的市場化問題。我一直呼吁分步驟先解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周邊的小產權房存量問題,在試點的城市(放權省級政府)確認規范以前的小產權交易后,可以補征交易稅和市場差價,這樣可以“一舉三得”——農民增收擴大消費、地方財政增稅減輕債務、購買者(現在的住戶)確權后則會增加城市對新農村的投資。
五是制定海外產業投資保護和發展專項規劃。要研究疫情沖擊對我國海外投資的嚴重影響,抓緊制定保護措施和扶持政策,量力而行。要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明確 “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并且這些項目除了少數依靠我國政府援助,絕大多數應該主要依靠開發性金融(包括主權財富基金、政策性銀行和絲路基金以及中國牽頭成立的國際金融合作機構等)牽頭融資或與第三國(機構)共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