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十四五”規劃,提前布局貿易行業發展,擴大國內貿易交易,提高國際貿易地位,現針對我國在貿易方面存在三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一是缺乏規則性的制定權。國際貿易交易,基本是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參照運行,而此體系幾乎是美國及歐盟的幾個國家共同制定。其貿易規則是利已的,包括貿易內的知識產權,話語權。我國對此貿易規則沒有話語權。現在急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同時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在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二是貿易逆差較大,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我們目前國際貿易市場均以廉價銷售加工產品和高價購買國外產品為主。輸出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產品,資金、知識密集型的貿易輸出占比偏低。
三是對貿易和貨物貿易的認識不到位。一談到貿易,大多認為就是產品,比如服裝,比如食品等等,而對關于技術,關于教育等抽象和虛擬的產品不夠重視。
一是進一步在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調整,做出新業態。同時大力推進自產自銷,鼓勵購買國內生產的產品。國內的產品(大到汽車、家電,小到服裝)質量應當達到出口的標準,包括在國內市場上的產品的定價也參照出品的標準價格執行。
二是要促進服務出口與進口相協調,通過政策引導,促使各類出口企業形成理性有序的出口模式,鼓勵企業主動自主開拓海外市場。通過技術和專業增加出口盈利,降低貿易順差。著力引進國際型的貿易人才,切實落實的相關優惠政策,打造各類相關聯貿易聚集區,構建新時代的貿易新格局。
三是要在教育、醫療、保險等多領域加大開放力度,構建貿易新業態。樹立教育品牌,醫療品牌和保險品牌,將有特色的中國創造和制造的“教育品牌”等推廣至國際市場。結合,將我國的教育文化等品牌先精準投放到發展中國家。
新冠疫情對我國的內貿,特別是出口貿易有很大影響,在這個貿易的“寒冬”,建議政府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和所得稅的優惠及各種政策貼補等多項措施,從而加大對貿易類特別是出口企業的扶持。同時要著力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新發展,利用線上平臺的推廣積極促成跨境消費、展開商業流動,突破以往概念性的思維,實現中國貿易服務的新突破,做大做強中國多維度的貿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