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強調以“一盤棋”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和綜合治理,有效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任保平等,2019)。黃河流域重要生產力布局的不斷優化,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加快,有力推動了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系統梳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五年來的時空變化特征,深入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把握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重要時期,著眼中長期流域高質量發展,前瞻思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重點和戰略思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夯實重要支撐,既是現實之需,也是發展之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五年來,沿黃各省區強化機遇意識、問題意識和合作意識,積極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要求,明晰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發展的時空特征發生了明顯變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階段性成效。
1.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
從時間維度來看,一是戰略頂層設計和政策框架不斷完善。在國家層面,自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陸續發布實施,“一綱要一法律”為有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同時,一系列涉及生態保護、污染治理、水資源管理、科技創新、投資及財稅等方面更具體的行動規劃和支持政策相繼出臺,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清晰的實踐指導(王林伶等,2023)。在省級層面,沿黃各省區積極響應,分別出臺了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為后續的地方實踐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在國家和沿黃各省區的共同努力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由理念轉化為切實行動,通過政策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跨區域、跨部門協作持續加強,一批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等重要工程項目相繼實施,橫縱分散、條塊分割的碎片化管理逐步轉向標準化、系統化的協同治理模式,生態保護和修復、水沙調控、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污染防治、科技創新、產業調整升級、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創新、民生福祉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效,各項發展指數穩步上升(王承哲等,2023),黃河流域生態承載能力和綠色轉型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流域空間治理與經濟格局持續優化
從空間維度看,一是流域上中下游分工協作格局逐漸完善。上中下游地區順應自然,分類施策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上游地區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對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有效增強了水源涵養功能。中游地區圍繞水土流失問題,著重水土流失治理和工業污染控制,增強了水土保持功能。下游地區通過生態廊道建設、濕地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使得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恢復和完善。同時,上中下游地區加強齊抓共治,積極溝通銜接,強化聯防聯控、流域共治和保護協作,在水沙調控、河道治理、災害預警、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縱向或橫向生態補償等方面加強信息共享、決策協同,創新聯合共治體制機制,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分工協作、共建共保格局逐漸完善。二是區域經濟格局不斷優化調整。一方面,沿黃各省區圍繞各自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發展環境差異,不斷優化內部空間發展布局,加快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發展,發揮其“龍頭”作用,通過加強產業鏈接和合作分工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引領帶動周邊城市,呈現“多中心”發展模式,不斷探索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為中心節點,沿黃各省區加強區域協作,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沿黃城市群,在生態環境共治、基礎設施聯通、市場要素流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對外開放提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城鄉一體化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城市群聯動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歷史性和長期性的國家重大戰略。戰略實施五年來,沿黃各省區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但一些長期約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整體水資源缺乏、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等一系列現實挑戰依然嚴峻(金鳳君,2019)。同時,隨著國際國內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面臨著日益復雜的新形勢新要求。
1.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調整和變革
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大國競爭和博弈進一步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不斷積聚,全球糧食、能源市場受到嚴重影響,沿黃各省區在能源資源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等領域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維護競爭優勢,部分發達國家單方面對崛起的新興經濟體進行打壓、遏制、封鎖,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趨勢明顯,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江小涓等,2021),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從技術、裝備到產品、市場等各方面都將面臨更大壓力挑戰。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斷深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發展,加速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與產業競爭力日益成為贏得國際競爭的關鍵因素。沿黃地區大多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如何走好創新驅動這個“華山一條路”,在新一輪數智化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換道領跑,都面臨著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現實挑戰。
2.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面臨更大壓力挑戰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戰略選擇。黃河流域作為中國三大流域之一,長期處于過度開發狀態,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當前,“雙碳”目標有力有序地推進給沿黃區域在生產、生活、生態等領域全面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沿黃地區多為能源資源大省、傳統產業大省,承擔著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農業糧食安全等重要使命,水資源短缺、生態保護問題以及確保黃河長久安瀾等都使得把黃河建設成為人民的幸福河面臨更大壓力挑戰。黃河流域各省區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明顯,如何堅持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調好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落實好“四水四定”原則,謀劃好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糧則糧發展布局,是全流域必須答好的時代答卷,也是實現黃河流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必然選擇。
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激發強勁動力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必須自覺、主動、持續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把準改革這個發展的動力源泉,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著力破除阻礙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有效破解全流域統籌謀劃協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持續推進制度變革與創新,全面激發流域高質量發展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遲福林等,2024)。同時,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創新,以開放促進沿黃各省區打破行政界線思維深化協同合作,以開放促進流域資源高效流動,主動適應國際經貿格局和規則重構新趨勢,推動流域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是新形勢下流域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
4.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為流域治理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黃河流域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治理現代化成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關鍵支撐,而無論是治理體系還是治理能力,無論是源頭治理還是末端治理,無論是綜合治理還是系統治理,都離不開流域多元發展主體的協同推進。近年來,隨著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日益顯現,省際合作意識和動力逐漸增強,沿黃各省區分別擔負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通過強化區域間資源、技術、人才、投資、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促使資源要素在區域內實現最優配置,可以推動黃河流域發展實現空間一體化、資源一體化、市場一體化,進而為流域協同發展提供必要基礎和有力支撐。實踐中,流域具有跨越不同行政管轄區的自然屬性,存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治理銜接不暢等矛盾,協調不到位、信息不對稱、政策不協同,多頭治理、分頭治理、無人治理、低效治理等痛點難點問題日益突出,跨行政區域的統籌兼顧、聯動協同面臨較多瓶頸制約和現實問題。因此,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必然伴隨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持續完善提升,而治理能力提升必然需要跨界協同治理,由政出多門的分散化、碎片化管理轉向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完善協同管理機制,加強中央、流域、省區、職能部門各層級之間的分工和協同合作,提高流域治理現代化水平。
立足新發展理念,為服務和支撐好國家發展大局,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經濟思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路應重點聚焦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區域協調、高水平開放和文化繁榮發展。
1.以“兩山論”引領綠色發展
黃河流域在全國生態格局和生態安全中地位突出,同時流域產業結構倚重偏重,又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碳排放總量偏大,污染治理面臨嚴峻挑戰。堅持生態優先,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強化全流域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和關鍵任務。一是在服務國家“雙碳”目標中加快培育綠色生產力。黃河流域應嚴格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處理好發展與減排的關系,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改善傳統能源產業高污染、高排放問題,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生態服務,以綠色生產力為幸福河建設增色添彩。二是建立共享的橫向綜合生態補償機制。改變原有的省區間、省內城市間“碎片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中央統籌領導作用,在信息和利益共享基礎上,確定補償標準,構建中央與沿黃地區共同參與的橫向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張婕等,2024),打造共擔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激發上下游沿黃各省區自發保護流域環境的內在動力。三是健全產權市場化交易機制。盡快對黃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生態資源進行全面確權,如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明確生態資源的分配、使用和經營權歸屬主體,建立健全產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化交易機制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四是提升綠色智慧治理水平。搭建黃河流域一體化的數字化協同治理平臺,推動不同區域、不同部門間的數據整合,加強數據互聯、信息共享、協同監測、聯防聯治,為精準識別、科學防范、系統治理生態問題提供全流程數據支撐,提升綠色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2.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
明確戰略定位,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必然選擇。一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由于所處流域位置、資源稟賦及產業基礎、創新實力的不同,沿黃各省區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自覺將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到重要位置,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變,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和生產關系的重構性優化。二是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齊頭并進。依據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不同的戰略需求、資源稟賦和創新能力,明確創新方向和資源配置重點,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并在綠色環保技術、現代節水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綠色能源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協同創新,聯合打造國家重點實驗室,增強流域協同創新能力。同時,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聯動,積極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黃河流域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創新科技人才引育機制。聯合沿黃各省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等,共同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打造現代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綜合創新平臺組織,以項目聘用、知識入股、技術入股等靈活柔性用人機制引進高層次人才(王玲杰等,2024),形成黃河流域高層次專家庫,為黃河流域的長久安瀾提供智力支持。
3.以區域一體化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
貫徹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區域一體化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一是強化城市群功能分工與協同發展。依據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戰略定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區位條件差異,強化各城市群功能分工與定位,合理配置資源要素,實現特色差異化發展路徑。同時,打破區域壁壘,加快黃河流域城市群之間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要素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強沿黃省際、城市間等區域內跨界交流合作,推進晉陜魯豫經濟走廊、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魯豫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等聯動建設,創新區域資源整合、產業分工協作模式,推動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協同發展。二是形成多層級的一體化空間發展布局。依托黃河流域城市群多中心特征,發揮城市群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資源對接、優勢互補,壯大九大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群空間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進程。同時,加快推動城市群新型城鎮化建設,補齊城市群都市圈內縣域和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商貿流通等短板弱項,推動縣鄉村三級產業融合發展(苗長虹,2022),形成涵蓋城市群—中心城市—都市圈—縣鄉村的多層級一體化空間發展布局。
4.以內外聯動推進高水平開放
適應開放形勢新變化,發揮區位優勢,以內外聯動推動高水平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黃河流域高質量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一是加快提升外貿競爭力。發揮沿黃各省區優勢產業和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以黃河為軸、互相牽引的流域產業鏈,積極推動黃河流域貨物貿易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提升高新技術開發區、海關特別監管區等開放平臺能級,加快發展跨境電商,依托流域內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趙麗娜等,2022)。二是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建設,全面對標RCEP、CPTPP、DEPA等國際高水平自貿協定在貨物貿易、跨境服務貿易及投資、知識產權、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等方面的高標準經貿規則,聯合推動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成果,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三是打造國際物流大通道。發揮山東出海優勢和河南物流樞紐優勢,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實現公路、鐵路、水路等通道對接,開展公鐵、海鐵多式聯運,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提升集疏運能力,打造暢通高效的出海通道。推動西安、鄭州等中歐班列主樞紐城市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對接,打造內外聯動、多向并進的國際班列大通道。
5.以文旅深度融合推進黃河文化繁榮發展
加大黃河文化保護開發力度,以文旅深度融合促進黃河文化繁榮發展,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一是加強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脆弱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特征明顯。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要全面做好黃河文化資源的甄別、挖掘和梳理,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成立黃河文化高規格研究交流平臺,深入研究黃河文化的核心內涵、外延、特質,把握其歷史發展脈絡,充分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是創新特色融合模式和業態。依據沿黃地區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動開發型、體驗型、創意型、保護型、延伸型等文旅融合模式創新,深挖黃河文化的特色元素,實現特色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同時,實施“黃河文化+”“旅游+”示范工程,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間新場景,推動黃河流域各區域不同文化業態、旅游業態的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升級。三是創新文旅融合產品和服務。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積極創作與沿黃地區文化相關的文藝、影視及文創作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尋根、文化遺產、研學等專題文化旅游線路,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豐富文旅融合產品供給。四是推動文旅市場融合。整合沿黃各省區特色文旅資源,高質量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以跨區聯動打造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共保共建共享的黃河文化IP體系,展現大河文明風尚。同時,優化黃河流域文旅融合營商環境,培育壯大一批重點文旅融合發展企業,實現市場主體的跨流域、跨地區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
面向“十五五”,著眼中長期,如何立足流域發展現實基礎,前瞻謀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值得深入思考。
1.圍繞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抓好“統籌”
黃河流域在我國生態格局、糧食安全和能源系統中占據核心地位。新征程上,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是要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探索走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發展路子,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環境的現代經濟價值,將黃河流域打造成綠色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二是要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錨定黃河長治久安,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緊扣重點領域,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切實保障黃河流域水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2.圍繞“十五五”規劃、“兩步走”戰略做好“銜接”
著眼中長期,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是要與“十五五”規劃緊密銜接,抓住“十五五”規劃謀劃的重要節點,發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的規劃引領帶動作用,遵循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精準識別整個流域和沿黃各省區面臨的共性和特色發展與治理問題,強化一體推進和分工協作,因時因勢優化調整相關政策措施。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堅持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推動全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高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成色。二是要與“兩步走”戰略銜接,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視野拓展到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框架下,通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實現黃河流域的長久安瀾和可持續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模式,形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示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重要力量。
3.圍繞毫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全面創新育強“動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毫不動搖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全面創新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選擇。一是建立全流域利益協調機制。推進黃河流域利益協商的制度化建設,建立省級聯席會議制度、重大項目會商通報制度,統籌協調戰略目標、項目實施及政策執行,形成系統化的利益協商機制。同時,進一步健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跨區域聯合懲戒機制,平衡各主體發展利益和強化利益約束,推動沿黃地區相對均衡合理發展。二是建立開放創新聯動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積極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產教聯盟,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共同打造流域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郝憲印等,2024)。同時,積極推動黃河流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聯合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合作平臺,加快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走深走實,加強產業對接和項目聯動,實現開放互利共贏。
4.圍繞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戰略的對接融入和疊加協同提升“勢能”
作為新時代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之一,要充分利用和放大黃河戰略與其他宏觀戰略的疊加效應。一是在積極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中擔當作為。黃河流域橫跨東中西部、聯通南北方,是“一帶一路”重要的陸路地帶,是形成陸海通道的重要區域,要更好地對接融入和服務支撐新發展格局,就要促進流域內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各類要素健康有序流動,暢通內循環。同時,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分工協作和產業對接,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提高黃河流域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暢通外循環,在服務和支撐雙循環中找準定位、更好發展。二是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形成深度疊加,積極探索在生態文明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借勢借力謀發展,優化國內優質資源的空間配置,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同時,積極對接融入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形成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協同效應網絡,實現更高水平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共同編織起中國東西部均衡發展、南北經濟協同的新藍圖。三是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形成疊加協同,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旅游和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5.圍繞治理現代化在深化流域規劃體系、政策體系聯動中提高“效能”
流域治理具有復雜性和廣泛性特征,涉及多個區域、多方利益及多種關系(何苗等,2024)。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流域主體、規劃、政策等多元聯動協同,不斷提升流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一是推動多元主體聯動。著力構建多層級縱向聯動治理格局,明晰各級管理主體的管轄范圍和權責關系,平衡區域利益,加強分工協作,打造協同治理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協同體系,由碎片化、切段式治理方式向多層級政府主體聯動協同治理轉變。二是強化規劃體系聯動。圍繞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標,明確黃河治理的關鍵領域和核心任務,重視規劃先行,沿黃各省區層面和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及專項發展規劃要統一協調、有機銜接、協同聯動。三是加強政策體系聯動。在財稅、金融、產業、土地、科技、人才等領域精準施策,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作聯動機制,綜合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確保各項規劃和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促進沿黃地區共同守護母親河,共享綠色紅利,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桿。(作者:王玲杰 陶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