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引領:構建低碳發展制度框架
(一)國家戰略與地方實踐協同推進
“十五五”時期,化工行業節能降碳需以國家“雙碳”目標為統領,強化政策系統性與協同性。國家層面將重點推動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通過《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優化生產力布局,明確到2030年煉油、乙烯、合成氨等主要產品綜合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地方層面,福建省提出“十五五”期間煉油、乙烯、合成氨行業能效標桿水平產能比例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顯著提升,廣東省則要求 2025年底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億噸以內,全面淘汰2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裝置。
(二)碳排放雙控與碳市場機制完善
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是“十五五”政策核心。全國碳市場計劃到2027年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化工企業需提前適應碳配額管理機制。重慶碳市場數據顯示,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可實現碳配額盈余,如重慶華峰化工通過氧化亞氮消除技術年減排 300萬噸CO,從配額缺口轉為盈利。此外,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重啟,綠氫制甲醇、生物基材料等技術可通過CCER項目實現經濟價值。
二、技術突破:多路徑驅動能效提升
(一)能源結構優化與綠氫規模化應用
推動化石能源替代是核心路徑。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項目投產,利用風電、光伏制氫,年產綠氨18萬噸,年減碳65萬噸,驗證了綠氫在化工領域的可行性。福建省提出推進核能在化工園區試點示范,開發可再生資源制取化學品技術,而國際經驗顯示,巴斯夫通過工藝優化和綠電替代,2019年燃料消耗同比降低10%。
(二)工藝革新與數字化賦能
先進技術改造是關鍵手段。揚子石化通過數字化循環水系統改造,年節電量1300萬千瓦時,減排CO1.23萬噸;中石化廣東煉油廠采用CCUS技術,年捕集CO20萬噸,相當于種植100萬棵樹。生物基材料領域,華樂科技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可降解餐盒,埋入土壤6-9個月完全降解,2025年產值同比增長43%。
(三)能效對標與落后產能淘汰
嚴格能效約束是重要抓手。工信部要求煉油、乙烯、合成氨等行業 2025 年標桿產能比例超 30%,淘汰200萬噸 / 年以下煉油裝置。福建省對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項目限期整改,逾期未達標者淘汰,廣東省則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產能,控制延遲焦化規模。
三、管理創新:全鏈條協同降碳
(一)企業主體責任與能源管理體系
企業需建立精細化管理機制。巴斯夫通過ISO50001能源管理體系認證,2019年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而國內企業如山東世通國際認證通過一次審核發放多類證書,幫助3.6萬家企業優化能源管理。建議企業制定節能降碳改造方案,明確改造期限與預期目標,如福建省要求介于能效基準與標桿水平的企業限期達到標桿水平。
(二)園區循環化與產業鏈耦合
園區化發展是趨勢。福建省推進湄洲灣、古雷等石化基地建設,通過集中供熱、余熱回收實現資源共享;江蘇鹽海化工通過設備升級,單位產品能耗顯著下降。國際經驗顯示,巴斯夫通過基地一體化架構,實現廢物循環利用與能源梯級利用。
(三)第三方服務與市場化機制
第三方機構需提供全流程服務。藍必盛環保管家通過環境監測、培訓、項目運營等服務,幫助化工園區實現達標排放;山東世通國際認證提供節能認證與碳資產管理,助力企業降低合規成本。檢測機構可參考方測檢測的五步流程(委托-方案-采樣-分析-報告),為企業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四、實施保障:政策工具與市場機制聯動
(一)財政金融支持
政府需加大資金引導。福建省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節能降碳示范項目;國家電投大安項目獲政策補貼,推動綠氫技術商業化。企業可申請綠色信貸、碳配額質押融資,如重慶碳市場累計開展配額質押融資5.4億元。
(二)標準體系與能力建設
完善標準是基礎。工信部修訂《煉油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等標準,強化能效約束;福建省建立生物基材料評價標識體系,推動綠色產品認證。第三方機構需加強能力建設,如山東世通國際認證擁1000多名審核員,提供本地化服務。
(三)國際合作與經驗借鑒
借鑒國際經驗是捷徑。巴斯夫通過數字化能源管控中心,實現能耗實時監測與優化;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倒逼出口企業提升碳管理水平,國內企業需提前布局綠電、綠氫替代。
五、未來展望:從被動減排到主動轉型
“十五五” 時期,化工行業需把握三大趨勢:一是從單一技術改造轉向全產業鏈協同,如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等短流程技術規模化應用;二是從化石能源依賴轉向可再生能源主導,綠氫、生物基材料將成為新增長點;三是從成本中心轉向價值創造,碳交易、CCER項目可帶來額外收益。企業應主動對接政策導向,政府需強化監管與服務,第三方機構應提升專業化水平,共同推動化工行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邁進。
“十五五”是化工行業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節能降碳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行業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強度大幅下降,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