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宛如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而營商環境則是滋養這棵大樹的土壤與根基。在“十五五”規劃的關鍵時期,深入探究營商環境規劃如何為產業發展服務,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關系辨析
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吸引各類生產要素的集聚,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養分”。優質的政策環境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降低企業成本;高效的政務服務簡化流程、縮短項目落地周期;公平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三者共同推動產業升級。
反之,產業發展也能夠反哺營商環境。產業的繁榮可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為政府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提供支撐,進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人才與企業。此外,產業的升級與創新也能夠促使政府不斷調整政策,優化管理方式,以適應產業發展的新需求,從而推動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在現實中,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一些政策看似優惠力度很大,但對于特定產業的企業來說,卻難以真正享受到實惠。
理念轉變為以產業發展為導向
在“十五五”期間,營商環境規劃應摒棄以往“一刀切”的普適性服務模式,轉向精準化定制服務。政府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產業的特點、發展階段以及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各產業量身定制個性化的營商環境優化方案。對于傳統制造業,要聚焦于解決企業在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方面的痛點,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支持與服務保障。設立專項的技術改造資金,為企業提供貸款貼息、設備補貼等,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對于新興的數字經濟產業,則要重點關注企業在數據安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需求。出臺相關的數據安全管理政策,加強對企業數據的保護;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開設相關專業課程,為數字經濟產業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
以往的營商環境優化往往側重于出臺單一的政策扶持,如稅收減免、租金補貼等。然而,在“十五五”規劃中,應樹立全鏈條生態構建的理念。產業發展不僅依賴于某一項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這包括從企業的設立、成長、壯大到轉型升級的全過程服務,涵蓋了政務服務、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等各個環節。政府要搭建起一個全方位的產業服務平臺,整合各方資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在金融支持方面,構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適配的金融產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強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營商環境規劃的主要任務
“十五五”營商環境規劃主要任務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構建精準適配的政策供給體系。建立“產業畫像—政策設計—效果評估”的閉環機制,改變“一刀切”的政策供給模式。深入分析不同產業的發展現狀、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繪制精準的產業畫像。在此基礎上,針對各產業的特點設計差異化的政策。在一些傳統制造業發達的地區,企業面臨著設備老化、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通過設立技改審批綠色通道,能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項目的審批速度,讓企業盡快實施改造。設備更新補貼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的改造成本,數字化轉型專項則為企業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對于數字經濟先行區,要突破數據要素市場化瓶頸,探索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數據資產確權登記等制度創新。數字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數據要素的流通與應用。在一些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數據要素市場化面臨著諸多障礙,如數據權屬不明確等。通過探索數據資產確權登記制度,明確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屬關系,能夠促進數據的合法流通與交易。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機制,則可以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數字經濟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
第二,打造全周期服務生態。產業服務效能提升的關鍵在于構建覆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全鏈條的服務生態體系。地方政府需整合科技、金融、中介等資源,建設集成技術合同登記、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服務功能的產業服務中樞平臺。對于初創期的企業,重點提供創業輔導、項目孵化、小額貸款等服務。創業輔導可以幫助創業者了解市場、制定合理的創業計劃;項目孵化能夠為初創企業提供辦公場地、設備設施等硬件支持以及技術指導、法律咨詢等軟性服務;小額貸款則解決了初創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幫助企業順利起步。
在企業成長期,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的支持力度。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行業展會、產品推介會,幫助企業拓展市場渠道;設立科技創新基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企業進入成熟期,要關注企業的轉型升級需求,提供并購重組、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服務。鼓勵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資源整合、擴大規模;對于有產業轉移需求的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政策引導等服務,幫助企業順利實現產業轉移。
推行“鏈長制2.0”改革,在傳統產業鏈“鏈長+專班”基礎上,建立鏈長統籌、鏈主牽引、鏈創突破的協同機制。由黨政領導擔任鏈長統籌資源調配,龍頭企業作為鏈主牽引產業生態構建,新型研發機構負責關鍵技術協同創新。針對重點產業鏈組建跨環節服務專班,建立關鍵原材料供應協調機制,通過定向資源匹配推動產業鏈配套本地化率提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
第三,創新要素配置機制。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機制。在人才要素方面,實施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重點打造產業學院、實訓基地聯動的產教融合平臺,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開設產業學院,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設置專業課程,培養實用型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
在資本要素配置方面,著力構建“產業母基金+專項子基金”的梯次布局,踐行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投資策略,有效擴大耐心資本規模。通過梯次布局,能夠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在數據要素流通方面,加快行業級數據交易平臺建設,探索實施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管理制度,促進多領域數據產品市場化流通和規模化交易。建立數據交易平臺,能夠規范數據交易行為,保障數據交易的安全與公平。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管理制度可以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數據的跨境流通,推動數字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在金融支持創新方面,著力打造服務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研發費用貸”等專項產品,完善投貸聯動的風險分擔機制,構建信貸支持—股權投資—擔保增信的立體化融資解決方案,為硬科技企業提供全鏈條金融支持。通過完善投貸聯動風險分擔機制,銀行、投資機構等可以共同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降低融資風險,促進科創企業的發展。
第四,完善法治保障框架。穩定可預期的法治環境是產業發展的壓艙石。構建行業合規指導、快速維權服務與柔性監管相結合的法治體系。如在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制定具體合規操作指南,明確研發、生產、銷售環節的法律要求。
設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實現專利侵權糾紛從受理到裁決在快速完成。快速的知識產權維權服務能夠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在一些創新活躍的地區,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時有發生,通過設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簡化維權流程,縮短維權時間,讓企業的創新成果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保障營商環境規劃為產業發展服務
就“十五五”營商環境規劃為產業發展服務的保障措施而言,以下幾個方面不容忽視:
首先,強化組織領導與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營商環境規劃為產業發展服務的組織領導體系,明確各部門在營商環境優化與產業發展服務中的職責分工,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協同配合。建立定期的工作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營商環境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設立專項工作督查小組,對各部門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定期督查與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其次,加強數據支撐與監測評估。構建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的數據監測體系,收集、整理與分析相關數據,為政策制定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與共享共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營商環境指標、產業發展指標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與趨勢。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定期對營商環境規劃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優化政策措施,確保營商環境規劃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
再次,推動宣傳引導與公眾參與。加強對“十五五”營商環境規劃為產業發展服務相關政策措施的宣傳解讀,提高政策的知曉率與透明度。通過政府官網、新聞媒體、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營商環境優化的成果與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營商環境的監督與評價,建立公眾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公眾的意見與建議。對公眾提出的合理建議,及時予以采納并落實,形成政府與公眾共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十五五”期間,為產業發展服務的營商環境規劃工作任重而道遠。秉持正確理念,明確主要任務,落實保障措施,就一定能夠為產業發展營造更加優質、高效、公平的營商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